打洛位于西双版纳西南的最末端,是一个边境小镇,只有40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5000多人,但因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多民族杂居,民族风情很浓郁,也很独特。打洛与缅甸山水相连,经打洛进入缅甸后可以到达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路程只有300公里,因此,打洛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从古到今,中缅边民贸易往来就十分频繁,解放前西双版纳市场上的各种洋货,基本上都是通过马帮从这条通道驮进来的,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也大多也是从这里运送出去,之后再转销东南亚各国。打洛在1985年正式开辟为边贸区,1991年又升为云南省的省级开放口岸,边贸十分活跃,主要街道的两边曾经都是商店、货摊,堆满了来自日本、泰国、法国、香港的各种服装、化妆品、工艺品,还会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游客在观光、选购物品。但近年来,由于国人到缅甸赌博后发生多起严重刑事案件,且常有国内公务人员用公款去缅甸豪赌,政府部门暂时关闭了打洛到缅甸的关口(据说到打洛的公路修好后,到08年左右又重新开关),现在国内游客也不能出境旅游了(以往为200人民币出境一日游)。但在口岸附近,仍然有当地人向游客声称能安全的带人“偷渡”到缅甸旅游,只收150人民币一人,未有实践考证。 到打洛,除了出境游外,主要景点有打洛森林公园和勐景来傣寨。打洛森林公园位于西双版纳中缅边界打洛口岸曼景山,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接壤,占地1500亩。园内有两条界河流经,四座界碑屹立。公园依山傍水,原始森林密布,风景自然优美,集游、吃、注娱、购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是版纳旅游度假必到之处。 主要景观景点有:热带原始森林、独树成林、密林瞭望塔、森林动物园、橡胶园、热带果园、野人谷、中国远征军抗日遗址、国境线探密、边界展览馆、界河竹筏跨国漂流、沙滩娱乐尝民族篝火晚会、情人岛日光寓溜索飞渡、匹特博密林枪战、原始村寨寻迹。民俗活动有:江上泼水、傣女沐寓江中游泳及捕鱼、民族歌舞表演、参与三跺脚、拉勐舞、团结舞等集体舞、荡秋千、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赛龙舟、赶摆集市、森林不夜城、民俗展览。勐景来傣寨号称“中缅第一傣寨”和“漂在水上的傣寨”,门票50元每人。勐景来傣寨实际上是当地一个自然村落,同缅甸隔江相望,村民们每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目前村民大都依靠种植香蕉和西瓜。在部分村民家中,有一些傣族传统的生产制造工艺展示,包括织布、酿酒、打铁、造纸、酿糖、竹编、制陶等等,由一些老傣族现嘲演练”,实际上并不能有什么“产量”,大都是外面成品拿来销售,公园管理方每月给100元左右“工资”。另外,还经营一项“中缅边境漂流”,在打洛江内用橡皮艇顺江而下,可观赏沿途中缅风景。 大年初三,我们吃过早点后,从景洪出发前往打洛,打洛镇距离景洪市133公里,勐海县城70公里。景洪至勐海的公路十分宽,路面状况也相当的好,一个小时左右便到勐海,沿途还有些农家乐和农民摆的水果摊。勐海至打洛的路正在修,路面时好时坏,黄土飞扬,将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打洛。打洛的路也很简单,直直的一条,先后经过勐景来傣寨、打洛镇、森林公园和边境口岸,其中打洛镇分为上街和下街,也就是二百余米的主街道,下街主要是国家机关和烧烤夜市,上街主要是农贸市常到打洛后,经考察,我们吃住都落在勐景来傣寨旁边的“老白姓农家乐”(因店主姓白,即将改名“老白驿站”),店面隐蔽在一大片香蕉林中,是一家开了几年的农家乐,老板(0691-2503816、6760862),是当地的布朗族,经营这片香蕉地已有十余年,早期也是粮管所职工,后来效益不好,便*持起农活,好喝酒和聊天,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状况和人际关系等都很熟,为人十分热情和厚道,有一片鱼塘,养了一群土鸡,还有些木瓜、柚子、缅石榴等,可以随意摘吃,还给我们看从缅甸收来的一些“野味”,当然我们是不敢吃的。当晚,我们就“聊”的很熟了,将以前结婚用的“新房”打扫出来,给我们搭帐篷(他平时不经营住宿),是一间在香蕉林中的用竹子搭建的小屋,和当地的傣族民居是同一的风格。由于正当时节,可以闻到香蕉林中飘荡着悠悠的柚子花的香气,感觉很舒。因为同勐景来傣寨毗邻,我们从田埂小路便能绕进入勐景来傣寨(省50大洋^-^),并且路也比较好走。勐景来傣寨内土陶是寨内村民自制的,蛮有特色,值得带点作纪念。毕竟是在景点内,商业气息已较浓,老乡家也不会随意进入就能受到热情款待,一碗2元的米线对游客卖到4元。从老白家走五分钟便能到打洛江边,江里常有缅甸的小孩用电瓶麻鱼,还可看见当地的小裟弥和农妇在河中嬉戏。江对面便是缅甸有名的金龟山,据说山上有一位“法力很强”的高僧,周边包括老挝、泰国的信徒都会来朝拜,每年还会捐大量钱物,包括进口汽车等高档物品。每天清晨大概四五点的时候,金龟山都会敲响金钟,“叮叮叮”有节奏地持续几分钟,住在老白家便能清晰听见。 大年初四,老白十分热情的推荐我们去曼夕老寨,是一个原生态的布朗族村寨,坐落在打洛北部同缅甸接壤的大山中。前几年,政府已动员大部分村民迁到山下居住,安置在农贸市场边的曼夕新寨,因此老寨现在仅住着16户村民,大多为老年人,怎么都不愿搬到山下。由于老寨人口很少,至今尚未通电。早上,我们在农贸市场吃了“米干”,味道很正,一碗才2元。老白还叫上了他一个表弟小白。小白曾经常在山里打猎,最久在山里连续呆了两个月,十分纯朴,为人又直爽,还帮忙借了两辆摩托车(摩托车是当地最普通快捷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行四人便向山里出发了。进山的路就在农贸市场边,穿过曼夕新寨进山,山里还有家茶厂,由于运茶车通行,便有了三米余宽的土路,但坡度大,弯道急,基本上用一、二档,仿佛在进行摩托越野,一路上很是考验本人的胆量和驾驶技术。车在大山和丛林中行了近三个小时,到路边一个叫“老三”的家吃午饭,途中还看了一个悬崖瀑布,要在山对面看,但由于是旱季,几乎看不见,还去了一个当地人叫“仙人洞”的地方,据说目前还没有人走通过,当地老民族说曾经放进过一只狗,从老寨那边出来了,但只是传说。老三是从外地来此看茶地的,他家海拔已很高,门口望出去便能看见山峰云海缭绕,老三经营着一间小卖部,主要是为山上的茶厂工人提供啤酒,老三一家很勤快,还自酿苞谷酒卖,并在大山上种了许多青菜。我们一进门便忙打上一杯还热呼呼的苞谷酒来招待我们,50来度,味道很好,但由于还要骑车,便不敢多喝。老三和他媳妇忙给我们作饭,他家的自制腊肉,和葱炒后特别香,还有自种的青菜心,一煮便软,味道出奇的好,面对云海吃农家菜感觉很不错。午饭过后,我们继续赶路,经过一个茶叶种植基地,还看到了好几棵古茶树(勐海地区有云南最大的古茶树群),乘守茶工春节放假,还采摘了一些毛尖,一嚼便满嘴生津,清香溢口。最后,我们在下午四点左右,终于到达曼夕老寨。老寨面对缅甸,还能远远望见缅甸著名的佤邦,村民都很穷,但他们都不种粮食,也不种菜,村寨边的菜地都荒着,主要是种些茶叶,采摘后晒好,等着外面的人来收购。据说每餐也没什么菜吃,用辣椒盐吧和在一起便是下饭菜了。我们进到一户老布朗家,状劳力都出去劳动了,家里只剩老人和妇女。见到从山下来的人,立即热情招待,又是烧水沏茶,又是拿出苞谷酒请我们喝(估计也没有其他好招待的了)。在当地男的都姓岩,女的都姓意,但他们也只知道发音,不晓得字怎么写。收入来源主要是茶叶,靠政府的资助修盖了新房,屋内几乎没有摆设,由于还没有通电,每当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就围坐在火炕边吹牛聊天,困了就进各自的屋睡觉了。沿着路再往里走还有个地热水,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便往回走了。回去的路大多是下山,车速快多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回到了镇上(大概七点钟)。另外,沿着打洛江徒步往上游走,再扎竹筏漂流下来,风景很好,还能打猎,但是还未开发,只是小白曾经在山里打猎时这样干过,如果准备充分,感觉一定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