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8 开封印象之大相国寺我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进古都开封的。这里上演过万人争传的《铡美案》,孕育过于真放中见精微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面对“知府碑”上这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怎不叫人噤若寒蝉? 然而怎么也难以将眼前这座城市和当年盛极一时的汴州(东都、东京、汴梁)联系起来。这座被余秋雨教授称为“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六朝古都:既无北京的庄严大气,也无南京的六朝金粉,更无杭州的雅致奢华,入眼惟有一片土黄。土黄的街道、土黄的屋舍,以及弥散着土黄的天空。倒是应了康有为1923年的写实: 远观高寒俯汴州,铁塔繁台与云浮; 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 历史离不开人物,对开封最初的印象全是来自一部《水浒传》。其中的一个,花和尚鲁智深是大闹五台山之后来到大相国寺的。五台山气势恢弘,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所以即便鲁智深不是什么得道高僧,眼界也该不低。然而到得山门前,还是不由赞道:“端的好一座大刹!” 大相国寺的“大”,《燕翼贻谋录》中有一段记载: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求售,转货他物时,必由于此。 这是北宋时的景观,现在的大相国寺据说只有当初1/8的规模。可以想见的是,这里曾经拥有一个何等庞大的商品批发市场。我不知道寺里当时是否也向商贩收取管理费的,比起香火钱,那倒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大凡寺院多是在深山静地,而相国寺却选择了闹市中心(简直是错位营销的典范)。只是离人间烟火太近,红尘浊浪、色货琳琅,僧侣们真的能够潜下心来参禅悟道么?想到那首佛偈: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再抬头看那八角琉璃殿里的“千手千眼观音”,法相庄严,一副“世事通明,人情练达”的架势。或许入世的修行,才更难却也更容易成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