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禹王台游记 |
[游记]禹王台游记 |
2007-08-02 zhaowo.cc |
禹王台游记 我所有拥有的史书、资料、地图都很有限,考古本不是我的专业,“禹王台”这个名字,最早的时候见著于《郑板桥在潍县》一书,作者李金新在备注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它的概况,当年郑到这个地方堪灾,写下了:“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的诗句,画面苍凉悲叹。乾隆十二年的灾害已经过去了很远,如今的这处景物颇为吸引我,但是遍观几幅地图,均不见他的详细位置在那里,只能看出他在北边,却不知道他属于哪个乡(到底是南孙还是萧家营我实在不懂),村子在哪条路上。察看电子地图,也是标注的模糊。但我知道他很有可能在那个大体的方位。 丁亥年正月初五,下午,天空中还飘着年的味道,空气中还氤氲着酒宴的气息,我送走客人,看看天色尚早,突然兴致上来,要去禹王台。 西外环这条路,我最早沿着他走到高里,而且那时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驱车行至于河镇的杨家庄,这段几百米的路程已经被车压坏,坑坑洼洼,我开着车子小心翼翼,转眼就是一个指示牌:寒亭界,再往北走就是寒亭区了,人还在这边,忽然来了兴致,张口就是一句诗:身在潍城,眼望寒亭。 至王固庄,过将军埠,进入了双杨镇,路上的村名倒也吸引人,后阙,洪福寺,路边的乡镇企业很多,路也比以前宽了好多,只是初春的季节天气寒冷,我又是直直的一路向北,迎面正冲着北面大海里带上来的风,过了双杨,过了昱合饲料,过了高里,一路走来,我看看太阳朝西了不少,我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自己也没有什么数,不知道油够不够,看看钱带的不多,往北看看也没个尽头,路边上的村子渐渐的稀少,路上也没个人来打听,没有目标的搜索最是可怕,万一路上车子扎了带,抛了锚,荒郊野外找个人也是困难,何况大过年的修车行业没人开门,要是把坏了的车子从几十里外推回家那才叫一个精彩!越想心里越没底,回去吧,却是心有不甘,好不容易来此一趟,怎能就此铩羽而回?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一路上自己在跟自己思想打架,正在犹豫不定时,北边赫然突起一座高地,看见目标了,行中退堂鼓歇了,往前一段路程,正是一块村碑树在路东,上书:禹王台。我停车一阵高兴,翻看后面碑文,果然是一处景胜,后面文字大量载述这处潍坊风物—— 村碑上刻: ……寒亭区南孙乡,位于区***西北24公里,有陈、刘、张、靳、王、程、尹、徐、等姓聚居,源于元代,现有375户,1470人,耕地面积3045亩,村西南角筑一土台。海拔22.47米,底径约10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因土台上建有禹王庙,故取名禹王台。 据《潍县志》(乾隆版)云:禹王台亦称望海台,相传大禹治水时为登高望远指挥治水所筑。为纪念禹王,上修禹王庙,另有“秦始皇”所筑之说,此两说并存,有待后人考证。清乾隆年间,又在禹王庙旁建土地庙等,1938年被***张景月部及日寇焚毁,1992年重建有禹王庙、老三哥庙、仙姑庙、仙人洞等,远瞻此台,挺拔突峭,古迹显现,曾出土商器、古缶等,是旅游考证的名胜古迹,该台1980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古迹。 二零零五年七月八日 寒亭区地名办。 禹王台就在村子的东面,村庄规划整齐,我在这之前就看过网上人士对他的描述,说是千里平川小山孤,因为从未这边到北京,直直的过去是没有山的,禹王台是平地起了一个小山,当然这句话未免有些过分。还有一个当地的文人,也作得一官半职,曾经将禹王台描述为当地一景,给他作诗,说是冬日里突兀此山,北面以下是一片洼地冰面,凄冷旷世,冷月独看。也是相当的有丰韵了。 村子中间植的就是枣树了,这是典型的南孙特色,冯南路上的路边沟里种植的的嫁接过的黄金柳,从村南头的大街进去五十来米,向北一望,就是禹王台,高高的埠顶上庙宇林立且错落有致,这寒亭北乡已经是千里平原了,平地多处这座土丘来煞是惹眼,气势震撼,加上当年郑板桥来过这里,我心中对此更感神圣,差点没感觉到这是仙宫,来时的时候没有目标,身上盘缠不多,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孤军深入,走了这么长时间才知道当年郑板桥从潍县城出北门里望海门来到这里,骑驴或是坐轿可以说是多么辛苦了。 冲着禹王台大门的是一条水泥方砖铺的路,禹王台的大门朝南,三边的民宅把他包围起来,可能是近几年的规划有变,原先书中记载禹王台是在村西南,现在成了村西北了。原本我以为他是象青冢子那样立在村边任人欣赏,没想到当地村民把他圈起来改收门票了,这条街的靠着大门的旁边有一个小院,有一位青年女主人,将钢丝床拉到街上,摆着香火纸案,此时她正要收摊,看见我来,热情问我,“你要上里边烧香还愿吗?”对方这么募地一问,着实把我弄懵,我走了这么长时间中我的车子已经熄火,无法用马达发动,脚蹬在大冷天里实在困难,大过年的踹不起来,那可要命! 到了这里,既来则安,我问道,“这门票需要多少钱?”“三块!”“高香呢?”“这样,我给你这些纸马,加上这柱高香,再加上几个元宝一共你给四块就行!”我看的确便宜,也没还价。 进得园中,买上门票,却也是围墙把这个高台为了起来,里边台下植几棵龙柏、蜀桧,其它都是本土树种,很少几棵,不多也不高,稀稀拉拉。我一看高台上这么多的庙宇,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问看门大爷,大爷说,你拜就拜老三哥。 老三哥庙在台上西北角,最后面,土台大约有三层楼高,台阶用石条铺成,直接嵌在土坡上,噔噔几步上去,一看所有庙宇均是仿古建筑,香炉也是水泥预制,香火确实茂盛,有些没烧完的还插在殿前几块石头的缝里,烧香毕,看门大爷敞开正殿,叫我进去给老三哥叩头,里面神像多是普通,跟其它的塑像并无二致,神像裹黄缎蟒袍,端庄威严,旁边有塑像两尊服侍,叩头毕。大爷锁门。 出的胡三哥殿来,我在台上转了一圈,整个土台台顶面积长宽有50米见方,植被多是酸枣棘蓁,半米来高,站在禹王台的最北面向北望,一片良田,根本无海可看,当年郑板桥站在这里看到的是茫茫盐卤,当年大禹在此治洪水,始皇在此观沧海,我却领略不到了,郑板桥在此凭吊大禹的伟绩,书写“文明四海”悬挂在禹王殿上,现在不但禹的痕迹我见不到,连这块匾也领略不到了。 我问大爷,这儿离海还有多远,他说远着呢,大约有五十里路,唉,沧海桑田,星移斗换,三千年来海往北退了这么些。 这天是正月初五,后来才知道正月十六日是禹王台庙会,三百六十多天偶尔来一次,没有赶上。心中憾事。 是为记 布袍宽丁亥正月于擂鼓山阴 附:清代进士傅廷兰(字馨谷,今属南孙乡傅王庄人)对禹王台多有描述。他在《民台十景诗序》中写道:“吾潍地平衍,而少崇山。北海之滨,百余里无丘阜。而禹台卓立其间,高数十仞(古时八尺为一仞),围可十亩许。遥望之如海岛,然上面大禹庙二垣之西,为道人种棉花艺谷处,又有古柏古槐,皆数千年间物。每当其上,对南山而临北海,俯仰阡陌村落,令人思疏瀹抛决之功焉。至于四时景物,春则麦浪千顷,夏则黄云十里,秋来秫熟,红玉覆地,十月芦开,雪花布天;或当水潦盛长,汇为择国,则烟波浩淼,茫无津涯,有太湖洞庭之观。至若皓月当空,寒潭结冰,则光明耀人朗朗,如在镜中,言此之吾潍一胜区也。” |
转自:http://blog.zhaowo.cc/user/505/archives/2007/28737.shtml6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