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探秘三江并流-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
[游记]探秘三江并流-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
2008-05-22 sina.com.cn |
“三江并流”地区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其中6个少数民族为当地独有。由于该区地理位置偏僻,又是高原山区,境内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地理特征,使14个少数民族保存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在高原上居住着以牧业为主、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在金沙江河谷与丽江盆地中是以农业为主,深受汉族影响,但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的东巴教和灿烂的东巴文化的纳西族;在高原与河谷、低地间的山坡上,居住着彝族、普米族;在南部山区与河谷中,生活着傈僳、怒、独龙等民族;而在东南部山地与平坝中,则生活着农业与手工业十分发达,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白族。他们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民居建筑和人居环境构成了“三江并流”自然大背景中的文化景观。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有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澡塘会。每年春节过完大年初一,从大年初二到初七,住在高山峡谷的傈僳人都要背毯子、被子,披着披毡,带着米、肉、油、盐、菜和炊具,相会到怒江边有温泉的地方。吃饱喝足后,下到烫人的简易石砌温泉澡池中,洗去满身的污垢,舒展劳累疲倦的筋骨。泡够洗好后,他们又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对歌跳舞。 这样有意思的聚会,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没赶上,却看到了怒江大峡谷的一张新“名片”,傈僳族的“亚哈巴”。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余里,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被称为傈僳族之根。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 石月亮下的傈僳族妇女 怒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泸水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菟峨,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怒族是最有礼貌的民族,男女老少待人都十分和蔼可亲。在路上,怒族人不论遇着陌生人或是熟人,都主动让路,并低声问好。客人进家时,全家起立鞠躬。 客人辞行时,全家起立,再三躬身挽留。最后还要一直把客人造到寨边的大路上。 藏族在这里的情况也挺有意思。在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地区的藏族多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而在怒江边上的藏民却有不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我们的司机是个藏民,他称怒江的藏族是“拉里拉沙”族,不是正宗的藏族的意思。司机的老家是澜沧江云岭月亮湾峡谷附近的夹碧村,他说,峡谷里有座男人山,每年大年初一,全村男女老少带着吃喝的都到山上去。女的留在山坡上,男的都集中到山顶上。男人们在这一天里,要把一年中所做的好事都说出来,不管对谁有意见也都说出来。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批评的不管是谁,都不得有意见,更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批评者施以报复。夹碧村在云岭一带,云南到处可看到“云岭先锋工程”的标语,但两者不是一回事。我倒以为“云岭先锋工程”这个中共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平台,应该好好借鉴云岭男人山“斗私批修”的做法。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4200301000765.html3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