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洛阳龙门白园景点介绍 |
[游记]洛阳龙门白园景点介绍 |
2007-07-18 fqhua.com |
龙门在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相传大禹治水时凿开龙门山,伊水畅流,兴利除弊,昔日泽国渐成良田沃野。绿荫片片中,香山(东)与龙门山(西)两山对峙,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春秋时就称为“阙塞”或“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幽美,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山上翠柏成林,郁郁苍苍,泉水淙淙,蕴雅藏幽;山下伊水潺潺,清澈见底,天光云影,徘徊留连。唐宋以来,诗人墨客为龙门山色留下了无数赞颂的诗篇。白居易有:“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之咏,刘长卿复兴“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之叹。 龙门风景天成,东有香山,西有龙门。香山因白居易而闻名,龙门山则以龙门石窟而著称。两山以伊水为界,而长桥卧波,又将两山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魅力无限。 车到龙门,先到香山。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山上的香山寺初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武则天时重修,建筑宏伟,规模很大。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香山情有独钟:“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数度出资修葺,并撰写了《修香山记》,还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致仕(退休)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死后嘱葬香山寺附近的琵琶峰顶。据说白居易结缘香山,一半出自慕恋香山寺的清幽淡泊,更多的出自对仕途坎坷的感慨,世情险恶的厌倦。白居易之后再无白氏子弟入朝为官或可作一例证。 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纪念性园林建筑,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整个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迎门为青谷区,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堪称白居易生平的精确注解。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飘然欲仙。出乐天堂朝右上山,就到了琵琶峰顶的墓体区。墓丘掩映在在翠柏丛中,四周用青砖砌矮墙围成圆形。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碑高1.87米。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长长的芳草墓道,似三根“琴弦”横卧在翠绿色的草地中央。山风阵阵,层林啸和,如闻琵琶声咽;林岚滴翠,犹见“江州司马青衫湿”。也许是山水不负故人情,此地长萦《琵琶行》。 徘徊白园,心底唤起的是对诗人的崇敬。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坎坷的政治生涯,折毁不了白居易忧国爱民的拳拳之心,即便是在谪放外任期间,常以百姓疾苦为怀,特别注重兴修水利,为民纾忧:在苏州时曾开挖虎丘山塘,山塘因名白堤。在杭州期间,疏浚西湖,纪念他的“白堤”至今犹是游览佳处。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又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他在杭州写下的二首《忆江南》词历经千载仍传诵不已: |
转自:http://www.fqhua.com/gl/hen/8964.html7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