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图中都洛阳游记(一)白马寺 |
[游记]图中都洛阳游记(一)白马寺 |
2007-07-24 fcoo.com.cn |
结束了中原古都洛阳之旅,心中并无太多旅游带来的兴奋,权且写下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 流水账 北京到洛阳很方便,和到大多数城市一样有夕发朝至的火车,一夜睡眠,早上8点半到达洛阳车站,洛阳火车站也就是过去五十年中国火车站的那个样子。 在携程网上订了一家准三星的酒店,到达后发现其实达不到二星的水平,只好放弃,(还要忍受携程网的积分处罚)。在附近找到一家三星(挂牌),匆匆住进去,后来发现服务水平比起北京和其他旅游城市差得很远。 闲话少说,毕竟不是来考察酒店的,安顿以后,决定了当日的行程,即刻出发前往白马寺。白马寺是有些来历的——就像中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承载着许多的历史。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0公里处,从市区前往白马寺的路途是令人愉快的,首先是方便,直达的公共汽车只需票价一元,一路走过中州中路,中州东路,路两侧是高大的有着浅绿色斑剥树皮的梧桐树,道路在浓荫覆盖下延伸着,直到距白马寺几百米的地方。 说说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68)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剎之称。白马寺的由来据说是汉明帝梦见金人,臣圆梦称佛故派人取经。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回来的,寺院建成后,起名为白马寺。 据同行的老人回忆,过去的白马寺大门并不起眼,就在公路边上,和其他寺庙差不多。里边也很破败,就连标志性的白马也很矮小。但是原来的那道门已经成了二道门,原来的寺庙也成了内院。现在的大门,建有气势恢宏的巨大花岗岩牌坊,在两二道门之间开挖了一条河,在曲曲弯弯的河上,架起一座石桥,有点象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在桥里桥外的广大空地上栽了各种花木,遍地铺了草坪。有了一副天下第一刹的气派。 寺庙里的情况就不细说,不过是钟鼓楼,几大殿,几尊佛,古树香烟,僧人香客游人而已。 关于白马,现在有四匹,一是山门外有两匹石马,是后人把其它宋墓前的石马移来附会白马驮经之意。二是在寺庙后部,藏经阁的前面,中轴线两侧也有两匹,可能年代更久远一些。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在寺内两侧钟鼓楼之北分别有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的两个墓冢。都是对中原佛教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大家,值得纪念。 关于游览白马寺,摘录一段网友的游记,相信对希望按图索骥的游客有所帮助: 原白马寺大门,也即山门,为牌坊式石砌卷门三间,灰瓦歇山顶。进得山门,但见古木参天,松柏蔽日。红墙二层的钟鼓楼分列两侧。内藏的钟鼓都十分巨大。 天王殿座落在中轴线上,是见到的第一座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门,四周有回道。天王殿内恭奉弥勒佛,背后是本寺的保护神韦驮,两边各站立二尊天王。穿过后门,又一座大院,正面又一座大殿为大佛殿。形状结构大小与天王殿相似。大佛殿的后壁和两山皆用梯形青石、梯形青砖和大青砖镶砌。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大佛殿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广19.95米,进深11.07米,前有月台。寺内最大的一组建筑是清凉台和毗卢阁。汉代以来都是藏经之处。台高6米,长43米,宽33米。四周砖砌,台下卷洞,砌法和卷石上匠人的题字均具东汉风格。台上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面阔五间。广17米。进深三间,宽11米,彩棚朱柱,具有鲜明的东方建筑特色。阁前左右各有三开间的配殿。台周围有几组小型建筑,构成几所幽雅的小庭院。 寺东南有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也称释迦舍利塔,密檐式砖塔。底长宽各78米。高约25。下面为二层须弥座,塔身13层,每层砖砌出檐,尝存唐塔遗风,由下而上,外形略成抛物线形,自第五出以上,塔身收杀,使塔身上部更加圆和,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在古塔中突具特点。我们到的时候将近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 |
转自:http://www.fcoo.com.cn/news/1546/385020.htm4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