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南省游记 晚秋悲叹北邙山游记 |
[游记]河南省游记 晚秋悲叹北邙山游记 |
2008-06-10 zh5000.com |
河南省游记—晚秋悲叹北邙山 中华五千年 2008年01月16日09:53 (来源:中华五千年) 【简 繁 大 中 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 洛阳,一座帝都古城,汉传佛教的诞生和衍生地。当然,仙家对它也从未放弃。 洛阳市的北郊,横桓着一座不高、不大的山,既不象陕西的“原”,也不如南方的丘陵。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一块略高于公路的林地。 但,历史上它确是一座名山,位列道教第七十福地的北邙山。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国家图书馆),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函谷关“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这么诱人,上去看看。 循小路而入,两眼茫茫:尽是近几年种的松树和阔叶树,大都还未成型,绝无身处森林的感觉。 在一块颇显凄凉的台子上,前后散落着几间陈旧、简陋、小巧的道院建筑。这就是北邙山的翠云峰?这就是曾经辉煌至极的上清宫? 顾目眺望,翠云已无。立时,脚下有些沉重。踌躇前行,宽敞的院内立着两块小石碑,字迹模糊不清,若似无字碑,或许它对上清宫的历史也已淡漠。 从两碑中间穿行,迎面是毫无古朴之气且矮小的老君殿。凝视堂中娇小的神像,太上老君可能并不介意自己身处陋室,他一向倡导无为安然处之嘛。绕至殿后,眼界豁然洞开:上清宫原来藏在这。跨入宫门,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其历史赫然浮现眼前: 唐高宗龙翔二年(公元662年)为镇鬼消灾,特下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在北邙山张道陵修真处兴建上清宫并设醮行祭。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称太微宫,奉祀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令人震撼:唐玄宗执政期间,不仅下诏扩建北邙山太微宫并改名为玄元皇帝庙,还命雕塑大师杨惠之为庙里雕塑了一组精美的道教造像:中立一尊太白石玄元皇帝像,头戴冕旒,身披衮袍,壮穆神定;左配孔子、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右配唐玄宗自己和当朝宰相李林甫。同时,在宫(天宝元年九月改玄元庙为玄元宫)中设置通玄学(国立道教学院),用十二年时间为唐朝培养了一千三百名高级道教人才。师生通力合作,奉诏缮写了道藏《三洞琼纲》五千七百卷。天宝二年三月,改玄元宫为太微宫。天宝八年,玄宗又加封唐高祖为“神尧大圣皇帝”、太宗为“文武大圣皇帝”、高宗为“天皇大圣皇帝”、中宗为“孝和大圣皇帝”、睿宗为“玄贞大圣皇帝”。画圣吴道子精心绘制“五圣”真容《五圣千官图》于太微宫大殿壁上,真是“吴带当风”,满堂生辉。这座道宫严然成了一家皇室宗庙、艺术殿堂,甚至成为朝廷至高无上的荣誉官衔“太微宫使”。 没想到:宋代皇帝也对上清宫钟爱有加。宋太祖素慕该宫,亲诏改太微宫为上清宫。特别是宋真宗,曾四次驾幸北邙山上清宫。有一次,宋真宗率朝官特幸上清宫,在一壁画前驻足细瞻,突然惊奇地说:“此乃真先帝也!”言毕,焚香跪拜,凝视长久不舍离去。原来,当时有一青年宗教画手武宗元,敬佩吴道子的精湛技艺,自己捉笔在上清宫的另一宫壁绘画了一幅大型神仙群像《三十六天帝》,其中的“赤明和阳天帝”就是暗摹了宋太宗(真宗之父)的肖像。 神奇的是:全真道鼻祖王重阳从陕西启程赴山东传道途中,特地攀上北邙山到上清宫瞻仰圣迹,道风飘逸,欣然作《题上清宫壁》诗一首:“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走出北邙山,王重阳一路乞讨到山东。怪巧的是,他先后收度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等“全真七子”,暗合了诗中玄机。他们在重阳祖师登仙后,纷纷传道立宗,彪炳全真大旗。 可以想象:当年的上清宫规模宏伟壮丽,宫阙巍峨,台阁雄峙,艺术生花:“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彩,云日暄明”;“台殿高敞,下瞰伊洛,神仙泥塑之像,皆开元中杨惠之所制,奇巧精丽,见者增敬。壁有吴道子所画五圣真容,丹青绝妙,古今无比”。可谓“道子画,惠之塑,寺得僧繇神笔路”。 梦醒:皇真皆作古,宫庙也废圯。
|
转自:http://www.zh5000.com/GJDL/p/2008-01-16/4095301282.html3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