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河南洛阳,一提到这个地方,人们可能首先想到“洛阳牡丹甲天下”,殊不知,洛阳八景之冠却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1961年,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是啊,龙门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她和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佳句,今诵尤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龙门石窟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五一回家闲来无事,遂约上几个好友前去参观龙门石窟,我们从洛阳出发,驱车南行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青峰屏峙,绿水畅流,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之口,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天气晴好,秀美的伊河愈发显得波光潋滟,而两岸垂柳枝叶婆娑,宛如碧玉丝绦,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令人一扫旅途劳顿,倍感神清气爽。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内雕一佛、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此洞窟叫作“潜溪寺”,据说是因寺下有幽泉淙淙而出而得名。正看得有趣,忽听一导游模样的人介绍说此泉内含丰富矿物质,浮力很大,可浮起小硬币,如果游人将钱投入水中能够漂流入涵洞而不沉的话,则佛必佑之。我们几个女孩听后跃跃欲试,可男生却对此不屑一顾,在我的反复游说之下,一行五人搜遍钱包,竟刚好找到五枚钢磞,我心念一动,分给几个男生的均是崭新硬币,而将磨损严重的两枚旧硬币递与几个女孩,大家小心翼翼将钱放在水面,口中念念有词,忽见一小孩伸手捞钱,便大呼小叫制止,我的“福钱”最先落入水底,随即几个男生的也相继落马,在众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几个女孩的“福钱”顺利流入涵洞,乐得她们击掌欢呼,手舞足蹈,我却在旁窃笑不止。 乘兴顺着石阶平台往前走十几米,我们来到了雕凿时间最长、用工最多而又最著名的一座洞窟——宾阳三洞。据说宾阳三洞是北魏皇帝元恪为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开盘,时在公元500年。其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群中最为富丽堂皇之窟。 内有十一尊大像,本尊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通高8.4米,面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整个洞窟为三世佛之完整布局。除佛像以外,窟顶有十个伎乐供养天人,形象挺健飘逸,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艺术价值极高。 我们一路啧啧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了主尊卢舍那大佛,乍看之 下,我的内心只能用“震憾”二字来形容,只见这尊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匀称丰腴的身体上,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她静静地端坐着,眉稍嘴角含着浅笑,头微低,俯视的目光正好同礼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显得那样的温柔、睿智、典雅、优美……据说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或“东方雅典娜”, 她的宁静和慈祥是东方智慧对于力量这个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确的诠释,在武则天持国前期,武氏为了扩大她在全国的政治影响,运用权术,挟持高宗,打击异已,一步步掌握了李唐江山的重权。为了巩固其地位,她结缘佛法,广建庙宇,大造佛像,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威望以示世人,翻开龙门石窟这本厚重的历史文集,可以看到武则天攀登权位的足迹。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为了取得后位,百般设法离间高宗和王皇后。在废后 问题上,宫廷大臣们形成了严重地分歧意见,握有大权的国舅太尉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等坚决反对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拉拢了一批长期受长孙无忌党羽排斥的人,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加紧争夺后位的步伐,开国功臣李勖在回答高宗征求意见时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中书舍人李义府更上表奏请高宗废王皇后,立 武昭仪为皇后。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 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正是在这些人的积极支持下,高宗才下决心废掉了王皇后,实现了武则天为皇后的梦想。从此,武则天掌握了宫中大权并开始参政,正是在这激烈的立后斗争中,武则天网络了一批庶族地主阶级,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力。她人后宫的成功,已使她打开了扩大个人社会影响的大门。为了巩固地位,她精心选定了宗教神学作为助业的工具。在龙门石窟较早涉及武后其人佛教功德窟有咸亨四年(673年)在宾阳北洞南壁壁基造的阿弥陀佛造像一铺,龛侧造像题词文曰: “大唐咸亨四年四月/日将作监丞牛懿德/奉为皇帝皇后/皇太子并诸王国戚/敬造 阿弥陀佛一龛/势至观音菩萨二龛” 它反映了武氏专宠后宫数年,已经在唐朝宫廷中下级官僚阶层内部享有一定的政治影响,以致牛懿德在礼敬皇上的同时,还念念不忘皇后的功德。说明咸亨时代武氏在李唐社会内部的特殊地位及在朝廷内外有着不凡的声望。 此时,当武氏在李唐朝廷中占有了牢固的政治地位后,唐代佛教逐步走上了与武则天大规模接触的阶段,龙门石窟用工最大的一组群雕是大卢舍那像龛,这一项重大的佛教艺术工程,倾注了武则天的心血,在本尊卢舍那佛须弥座两侧各有造像题记一品,其北侧一品碑文略云: 河都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龛记/颖昌舞水沈隐道镌政和六年四(月)一日到此上石”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 王各高五十尺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法/海寺主惠昧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女十二月三十日成调露元/年已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简名高僧行解兼/各者二七人阙即续填创基住持范法英律而为上首至二年正月十五/日大帝书额前后别度僧一十六人并戒行精勤住持为务……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瞻容垢尽祈诚愿/牛卓正教东流七百余栽(佛)龛功德唯此为最” 由此可知,大卢舍那像龛是由高宗所敕建,它是皇家的功德龛,所以动用了当时知名的工程学家韦机担任施工的大使,而且指命御前高僧善道与惠简法师负责检校这一宗教艺术的仪轨,可见其用功浩繁,意义深远。 据引日唐书》卷六《武天皇后》记载:帝自显庆以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此时武后已掌握了李唐江山的重权,威势与高宗并驾齐驱。而这个时期正是大兴雕凿卢舍那像龛的时候,武则天又注脂粉钱二万贯以示关注。在皇帝、皇后的特别关爱下,大卢舍那像龛气势磅礴,犹为壮观,显示出与武则天非同寻常的关系。再看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较之下,那身披铠甲、手持宝塔、足踏夜叉的天王,那赤膊袒胸、刚强暴烈、咄咄逼人的金刚,不是显得力量很有限了吗? 随着人流迤逦而行,途经药方洞、古阳洞,还有火烧洞、石窟寺、极南洞,跨过连接东西两山的人行便桥,我们又来到了龙门东山石窟。这里的洞龛虽年代不如西山的久远,数量也没有西山的众多, 但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它们的独到之处。其主要洞窟有香山寺、擂鼓台和万佛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看经寺,为东山最大的洞窟,窟外有砖砌的院墙,正面是砖瓦结构的二层门楼,窟楣有两个飞舞的飞天,形象生动,窟顶雕刻莲花藻井,四周环绕四个翩翩起舞的飞天,体态圆润,衣带飘扬,凌空飞舞,形象优美。洞内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身高1.80米左右,相传是从摩河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像,形象刻划入微,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生动有致,令人叹为观止。 出得龙门来,夕阳已西下,我们不约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见满天绚丽旑旎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致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辉。望此景感此情,我有些许飘飘然,些许兴奋,些许自豪——为洛阳、为龙门、为自然! 龙门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中外宾客,欢迎您们在闲暇之余,在洛阳牡丹盛开的季节,来洛阳观光,领略龙门石窟这一古代人民留下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