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龙门石窟游记 |
[游记]龙门石窟游记 |
2007-07-16 sina.com.cn |
阳春四月,去郑州办事,正值洛阳开牡丹花会,绕道去洛阳看牡丹花展,又游览了著名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区 13公里,坐车半小时即到。下车后,只见伊河从东西两山中间穿过,远远看去宛若大门洞开,所以称为“伊厥”。隋唐时,因“伊阙”正对着北边的皇宫,故又称“龙门”。 我们首先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中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导游说它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 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代表,为北魏皇室所凿,历时达24年,用工80万个。主像释迦牟尼像,高8.4米,身披轻盈袈裟,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雄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此也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由于宫廷发生内乱,北魏皇室完成了中洞就停了下来。南洞、北洞迟至唐初才告完工。 前行不远处见崖壁上有摩崖三佛龛,均为坐佛,弥勒佛居中。三佛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拾级而上,至西山中部,即可看到崖壁上的万佛洞。此是武则天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洞中央坐着阿弥陀佛,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四个壮士力托莲花宝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生动而富于变化。南北壁上雕有乐伎和舞伎,乐伎弄笛击鼓,舞伎扭腰吹弹,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 洞外有一观音极有特色,只见她身高只有50㎝,头部残缺,左手下垂拿着净瓶,右手举至肩头握着佛尘;左眼凝视,右眼沉思。扮相之奇,前所未见,令人心动不已。 来到莲花洞,它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北魏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 又登几十步台阶,到了奉先寺。“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导游介绍说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窟中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均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主像“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她高鼻垂耳、细眉长 目、丰腴典雅、微露笑意,端坐莲座。传说武则天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大佛两侧是严谨持重的伽叶和温柔虔诚的阿难;旁边侍立的两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端庄美丽动人;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比例恰当,被视为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和我国雕刻史上的伟大范例。 到了西山南段中部,看到了古阳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凿最早、二是内容最丰富。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窟。正壁为北魏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一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打坐,另两尊是两侧侍立的二菩萨。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佛龛精细华丽,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古阳洞四壁及窟顶刻满了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铭),计有800多品,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所以有魏碑书体精华“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之说。 自古阳洞南行不远便来到皇甫公窟,是个较大的洞窟,因北魏胡太后的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面部已经残损了,竟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南、北壁基下雕有礼佛图浮雕,带有浓重的绘画和写实意味。北壁图中表现了孝明皇帝与胡太后及其侍臣侍女伴随徐行的情景。 返回到近出口处,有石拱桥通往东山,据说那边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墓,不想过去。坐在路边,休息一会,想想意犹未尽,便拖着同去的小安返回去,把西山的石窟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 文章引用自: 原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d7251d010007qz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