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月游记(三)——龙门石窟 |
[游记]三月游记(三)——龙门石窟 |
2007-07-21 sina.com.cn |
当我坐在车里,望着渐渐退后的嵩山,在心里默默地向少林寺道别,直到看不到它黛绿色的山体,汽车载着我们朝洛阳方向行驶,龙门石窟,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充满浓馥艺术气息的地方,它是代表中国石雕最高水平的地方,一个引起我浮想联翩心驰向往的地方。 当我们来到龙门收费处时,但见这里东边(香山)、西边(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在两山中间缓缓地流动,因为季节的关系,水很少,清彻见底,河底的石子清晰可见,让人一览无遗。夹在两山之间的伊河,就像是萦绕在两座山中间的腰带,使龙门成为一处宁谧安静,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看着眼前的美景,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蹦出“一衣带水”这词。眼前这景色正是对这句话的贴切的诠释。 天空中下着蒙蒙小雨,撑着雨伞,穿跨伊河的龙门大桥,走上一级级依山而凿的台阶,依次观赏这著名的艺术巨作,龙门石窟历时5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余域外文明交汇融和的珍贵记录。 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立的佛教院寺。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地方文化名人白居易以香山居士自称,晚年与和满大师等九位结为好友,至今香山之上有九老堂,这是当年他们烹茶论诗,诠释禅理的地方。一代名闻中外的诗人,死后选择葬在香山与和满大师墓北侧,生为友,死亦相伴,是他们真挚友情的写照。白居易墓呈圆形,上面开满黄色的野花,两侧各竖立着石碑,铭刻着诗人的生平及后人对他的仰慕之情,体现了他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诗人选择了香山,香山因诗人而扬名中处,两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76c5af010002zq2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