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龙门石窟

[游记]龙门石窟

2007-08-09    xieyouji.com

龙门石窟

走在洛阳街头,看见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你根本无法察觉这里曾经是中国的千年古都,似乎古都的辉煌已经随着岁月流失而消逝,似乎古都的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抚摸现在我们无法寻觅历史,这种中国现代化摧残历史的通病在洛阳也毫不例外,好在还有一个龙门石窟,让我们在春色中来阅读历史,感悟中华民族融合与文化。

我一直以走遍中国天南海北而欣慰平生,但在欣慰也有不少的遗憾,没有到过中国的三大著名石窟就是之一。提起这三大著名石窟,大家都知道是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当我静静的站在龙门石窟一座座无言的佛像前,感触远古和现在,感触历史沉积和文化的变迁,觉得龙门石窟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确实是恰得其所,这不仅仅是因为龙门石窟如金字塔一样象征一种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文明,而更重要的是它演绎了几千年中国历史基本走向:无数次外来民族因为武力征服的胜利导致的不是中华民族消亡,而是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融入;无数外来文化在中国广播导致的不是中国文化湮灭,反而使中国文化更加灿烂和丰富……

三大著名石窟尤其是龙门石窟产生、发展和保存于今就是一种有力的见证。

翻开沉寂的历史,让我们省察几千年洛阳和龙门石窟的变迁,历史就会在我们眼前鲜活地动了起来:

镜头慢慢的推远,在黄河的中心也就是中国的中心洛阳,富饶的土地和发达的生产,造就了生活的繁荣和文化的璀璨。而远在洛阳、远在古中国之外边境活跃的少数民族由于其落后而被称之为“胡人”,在这些“胡人”中,最有名的是“五胡”,这就是匈奴、羯、氏、羌、鲜卑这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对中原的繁荣无时不刻倾慕着、窥视着,最后就是铁骑侵入,兵冲刀扬,选择了人类历史最古老、最原始的占有方式-武力掠夺。

鲜卑拓跋部族对中原的入侵和中国古代史上的北魏王朝的建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例。

鲜卑拓跋部族是“五胡”中最有起色的一个部族。隋朝和唐朝的开创者都是这个部落中涌现出来的人物,后来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住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到拓跋力微为首领时,迁居到了盛乐(今内蒙古托克托)。公元398年,随着鲜卑拓跋部在中国西北的强盛,不断向南侵入,建立了北魏,并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将督促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近100年后,到494年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继续向南扩展,进入中原并迁都洛阳。

始于北魏时期的三大石窟,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从地理位置和时间走向来看,从公元366年建造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公元439年建造的大同云冈石窟,到公元494年建造的洛阳石窟,是北魏从北向南侵入、统一的时间相印证,而有趣的是后两个石窟都是北魏建造在它的新都城。

为什么北魏在武力的胜利后都要在它的都城建造石窟呢?一般都认为是和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原的传播有关,因为三大石窟其主要内容就是石刻的佛像以及相关文化。

佛教在刚刚传入时首先在洛阳生根,洛阳白马寺始建于公元368年,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因此派蔡愔和秦景等人西行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即印度)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将他们迎还洛阳,回来时还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佛经,于是就仿造天竺式样在当时洛阳城的西门外,今洛阳市东9公里的地方修建了白马寺。带回的佛经就是中国最早的《四十二章经》,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经历代不断修葺,至今犹存。到北魏时,洛阳城内的寺庙已多达一千三百多处,大的寺庙都拥有富丽的神殿、曲折幽邃的园林、高达十余丈以上的佛塔和高数十尺重数万斤的铜佛。

而在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山上开凿的石窟,仅仅开凿的宾阳洞中洞就用了二十四年时间,洞内十一尊大佛雕刻精美,富丽堂皇。

北魏为什么要化如此的精力来建造三大石窟尤其是龙门石窟?当然要让历史学家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答案会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出于统治文化的需要。

北魏定都洛阳以后,拓跋族就不得不改变以往游牧的生活方式,接受汉族农耕方式,在平原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很快接受了汉族的风俗习惯,改汉姓,取汉名,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和汉人通婚,死后葬在汉地。比如北魏的皇族拓跋氏就改称元氏,丘穆陵氏就改称穆氏,除皇族外门第最高的八个姓氏穆、陆、贺、刘、楼、于、稽、尉都改了。孝文帝自己非常仰慕汉文化,他带头把公主嫁给汉人,又娶汉人女子入宫,又让他的六个弟弟都娶汉人之女为正妃,原来的拓跋族正妃都降为侧室。他下令凡是到了洛阳的都要称自己为河南洛阳人,死后就葬在城北的北邙山上,不得还葬平城。

一边是仰慕汉文化,一边又担忧汉文化成为统治文化。这是每一个外族统治者无一例外的共同,北魏是如此,以后的元朝、清朝都是如此。作为只有强大武力而没有悠久文化的外族统治者就必须寻找一种非中华传统文化来加以推广,因此佛教文化便因运而生,而成为主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三大石窟这无一不是巨大的工程才能产生。

尽管是佛,但是佛的形象却融入了统治文化的需要,据有人考证在北魏建立后建造云冈石窟的佛像中,最宏伟的五尊巨佛是依照北魏前期五位皇帝为楷模的刻制。而洛阳龙门石窟中,在武周武则天建都洛阳后建造的最为壮观、传神的石佛则是以武则天为楷模而刻制。这也例证了三大石窟是统治文化的需要。

佛教文化的兴起,并没有湮灭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神奇的地方,尽管有许多外来文化在中国曾经成为统治文化,尽管在短暂的历史时刻中国传统差点窒息、湮灭,但是最终又起死回生,将他们融入其中,这就因为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如果不进行汉化的改造,无法为中华民族真正接受。就是连三大石窟的佛像造型也是如此,有人曾经仔细揣摩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造型的区别,发现从形象、服饰到神态,龙门石窟的刻象都基本汉化了,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了。

文化远胜于武力在于它的长期影响。龙门石窟一旦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就必然产生长远的影响。从北魏孝文帝开凿龙门石窟,到唐朝、北宋的继续建造,先后历经600多年,建造了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用600年的时间来制作一项工程或文化,仅就这一点,龙门石窟也是旷世空前了!

站在龙门石窟,我无心去一一品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的艺术精美,而更多的是翻阅历史,感触现在,一个信念似乎从我的脑海慢慢的跳出:文化不灭,则民族不灭!当我们又一次谈振兴中华民族的时候,千万别让我们的文化一路同行。

(龙门石窟之佛像)

转自: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china/henan/travel-notes/2006/0721/32352.html31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