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字体:大 中 小  莫高窟 浩瀚沉寂的沙漠中闪耀着一叶绿洲: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浇灌出生机勃勃的敦煌。 敦煌的东南 龙门石窟银币,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 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一千五百年。如今,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 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除此之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画廊。 奇迹,为何出现在这荒远的大漠之中?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龙门石窟在,这是一部肖像史。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从这座延续千余年的形象的史料库里,学者们探寻着中国西北同中亚、南亚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交流关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几十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不使人印象深刻。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古代,莫高窟是人们寄托精神和感情的神秘境界,至元朝,这里一直香火不断。明清以来,逐渐冷落,鲜为人知。到1900年的某一天,负责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籙在清扫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一偶然,日后竟成为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学的一项重大发现。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在中亚活动的探险家闻风而至,一批又一批的雕塑、壁画和数以万计的文书被盗往海外,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都有了藏经洞的遗书和敦煌文物,随之世界上形成了以敦煌石窟、敦煌藏经洞遗书和丝路历史三部分组成的“敦煌学”。中国从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近些年来,国际“敦煌热”高潮迭起。这座古老的宝库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和探寻。莫高窟的魅力,千年不衰。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龙门石窟讲解员,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 公里。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完成于公元495 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云冈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一窟、二窟,位于石窟群的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较完整。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的作品。 第四窟,窟前有四层木构清代建造的楼阁,顶饰琉璃,颇为华丽。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 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甚为壮观。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第五窟内中央坐佛高17米,为从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龙门石窟 旅游,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中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的雕像。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轻爽动人,感染力很强。 第八窟,与第七窟相似,窟内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首罗天,这在云冈洞窟中,是极为罕见的。 第九窟,有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衣饰流畅,动感强。 第十窟,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游人比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满刻佛龛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