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游记]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2008-06-27    sina.com.cn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传说当年隋炀帝登高邙山,极目远眺,发现伊阙两边,东山、西山犹如两条巨龙盘旋两侧,伊河缓缓流过,真乃风水宝地,随即定都于此。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
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另外两个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和云岗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岸边,此处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东流,望之若阕,故称伊阕。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其气魄之博大,蕴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诸朝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又迎来了开凿的第二次高峰。经过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它现在已是一个拥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佛塔40余座的大规模石窟群。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c4104010004jf.html3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