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龙门石窟(2) |
[游记]龙门石窟(2) |
2008-05-22 sina.com.cn |
一个不小心又停了几天没上来 哎呀呀。。 不说自己了 前一篇没怎么介绍一下石窟 这里加点补充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坐落于素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这里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已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之称始于隋,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建石窟。 恩恩就是这样 很多个洞。。 龙门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多座。 恩这个就是莲花洞拉。。 很有名 说点介绍的吧: 在整个石窟中,北魏造像约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等;唐代造像几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龛、二莲花洞等。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其造像的神态气质、衣着服饰、雕刻手法都为之一新,造像特征表现出一种“褒衣博带”、秀骨清姿、宽袍大袖、表情温和、潇洒飘逸的风格。入唐以后,龙门造像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时尚的影响则演变为体躯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庄的风格,并精雕细刻,毫无繁缛、臃肿之感,达到了形似完美的境界。这两种划时代的中原艺术风格,在龙门石窟一经形成,便借其政治上的优势而迅速风行全国,甚至影响到域外的造像艺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41ecf010008qn.html3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