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紫云山中隐书院 |
[游记]紫云山中隐书院 |
2008-05-22 sina.com.cn |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曾几何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心静如水。而紫云山下,浸淫书院余韵500余年的襄城县人,从乡干部到县领导,从平民百姓到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者,已属司空见惯。 紫云书院的大成殿。 紫云书院的宣圣殿。 漫山遍野的槲树将浓浓的清香慢慢地散开;大片大片的修竹,托一方高远与清静在心;汩汩流淌的清泉荡漾着跳动的音符;夜莺的歌声唱出最自然和谐的音乐。假如是秋天,槲叶红了,似海若湖的红叶会红出醉人的画;而到冬天,雪落了,又会落出海海漫漫的诗。 500多年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明代户部尚书建了一个书院,就是紫云书院。 ■寻梦 2003年仲夏时节,我踏上了寻访紫云书院的路。 寻访这里,缘于18年前的一个梦。 18年前,还是在刻苦攻读,从书里寻找"黄金屋"、"颜如玉"的时候,很偶然地,我来到了襄城县,所到的地方就在紫云山下。当时,有人告诉我,山上有个紫云书院,读书人不能不拜,拜了也许能沾上些灵气,没准儿能考上个北大清华,没准儿能成大器。 但第二天,由于特殊原因没能成行。 这就留下了一个缺憾。 到后来,我成了"过来"人。"过来"之后,回头再看前面的路,我很是惆怅,假如我当初拜了紫云书院,假如我上了北大清华,假如……天啊,一切都太晚了。 车行到襄城县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大幅标语--襄城县一高,许昌、平顶山两地市高考五连冠,下面详细列举了入围国家重点多少个,北大清华几个,进入本科多少个等。 这标语从城外拉到城里,拉到居民的门前。看得让人眼热。 陪同我的襄城县旅游局局长刘树建说,襄城人都把这归功于紫云书院。 从县城向西南行十多公里,便到了紫云山。 紫云山属伏牛山余脉,主峰紫云寺山,海拔375米,一峰秀出,状若紫云,所以有此称谓。因为山中有书院,又称书院山。 据记载,此山林木葱郁,苍翠可爱。又有泉水涌出,溪流潺潺,四时不绝。水中产小蟹,重九蟹肥,临溪捕捉,顷可盈筐,其乐陶陶。槲树遇霜,红叶满山,状似深秋枫林;每值雪后放晴,红妆素裹,蔚为壮观。山林深处,嶙峋石畔,春夏之交,犹有残雪未消,碧绿丛中,时见白雪皑皑,风物如画,人称"紫云残雪",乃襄城八景之一。 自槲坡口(又名书院口)沿小溪上山,行半里左右,有一座小石桥,桥的北面,两大片苍翠的修竹,穿过修竹掩映的狭道,古木包围着的,就是紫云书院了。 ■由来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邑人、字公勉、谥恭靖),因为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他常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 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最后建得跟文庙一样。成化十九年,因为身体有病,李敏上书乞归,养病于紫云书院,与诸生讲习程颢、程颐等所著之书,立为条约,其在躬行实践,彬彬有理学之风,一时著称中州。 此后,文人学士春吟残雪、夏避炎暑、秋赏红叶、冬观雪景者络绎不绝,竟也成了大气候。到清代初叶,书院周围又有"莲沼"、"观澜桥"、"辞君亭"、"槲栏"、"吉祥洞"、"药圃"、"南屏"、"墨香泉"等景物,至今遗迹尚存。 "次第东风槲叶香。""我乃看山坐山隈,黄花紫蕊缀苍苔。""静听清泉疑雨过,闲看红叶待来还。""潭光万丈玻璃皱,岭上千重碧玉梯。"数百年来,文人留下的诗句描绘了紫云书院宜人景象。 紫云书院于清嘉庆年间更名为李家祠堂。而人们仍多以紫云书院之名称呼它。现存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各三间,门楼一间。(图1) 襄城县的民间有一个关于紫云书院的美丽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个叫李敏的人,从小就很爱学习。可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村旁有一座长满槲树的山,他靠上山砍柴为生。他经常想,我一定好好干,等攒够了钱买书读。可是,有一年,天旱不下雨,槲树不肯长。槲柴也砍光了,怎么才能攒够买书的钱呢?一天晚上,李敏睡不着觉,一个人在外边走来走去,想了好久,仰天大声说:"要是老天爷能下场大雨,让槲树快快生长,也许我就能上学了。"这句话好像感动了上天,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雨一连下了几天,槲树可着劲儿往上长。从那以后,李敏上山打的柴多了,慢慢攒够了买书的钱。他就一边砍柴一边学习,后来李敏中了头名状元,被当朝皇帝封为户部尚书,帮助皇帝治理国家。李敏的母亲死后,他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看到这里秀丽幽静,又想为家乡做点儿贡献,就建了书院,读书讲学。后来告老返乡,就居住在这里讲学,皇帝给书院赐名"紫云书院"。 ■丽景 明代有个画家沈周,拒不参加科举,长期从事书法绘画和诗文创作,山水画笔墨坚实豪放,形成沉着浑厚的风貌,同时兼作细笔,于缜密中仍具雄厚之势,人称"细沈"。沈周兼工花卉、鸟兽,善用重墨浅色,别具风韵。 他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后人把他和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沈周爱游历华夏名山,一路作画一路书,一山诗文一水歌。公元1468年前后,沈周听说理学名臣李敏在紫云山中建书院教书育人,研究宋明理学,并且书院被皇帝亲赐院名,便奔赴紫云书院讲学,与众师生共研华夏文化。 2003年夏季,我走进李敏建的这个紫云书院,此时的书院,虽然环境依然幽静,山色依然很美,但这里已不再是读书讲学的地方。 站在书院里,真是心静如水,了无杂念,远远地,仿佛又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片刻,那读书声化作了激越的辩论;再瞬间,书声没了,辩论声没了,只留下虫声、流泉相和鸣。(图2) 那个大书画家沈周,用自己的笔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 "石腹中空发彩霓,窗同仙府少人栖。"这里说的是,在紫云书院旁有一洞穴,称吉祥洞,俗称水帘洞,洞是在石腹中产生的,因常有水则时发彩霓,虽如仙府但少有人住,只有远古时期的大隗仙人在这里出入。这个偏僻的古洞,存有尚书公勉的足迹,还有游客凿题的诗文。红石洞在葱绿中掩映着总未关闭,丹光紫气常从这里发出,如今千年幽深的树林里不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是因李公所创书院近在洞西。 "司徒于水爱涓涓,终古长流似国泉,宛宛微波托深意,冷冷清溜浃高弦。在阴鸣鹤声相和,出听游龙夜不眠。耳目都来空两观,湛然独有性中天。"这里说的是紫云书院大门前绕翠竹园有一条涧渠,渠上迎大门建有一座桥叫"观澜桥",后也称为"二柏三石一孔桥"。渠水涓涓,长流不息,溪水微波托出深沉的意境,清水流过发出高雅的弦音。流水和着鹤的鸣叫,非常和谐,听游龙奔腾的欢歌会使人夜不能眠,它奏出的是古香古色的情调。 如今,"二柏三石一孔桥"还在,水帘洞却已不知在何处。 我们走出书院,不远处有一中年男子在山脚下奋力挖掘,他说是附近孙庄人,叫关宝鼎,在这里已挖半个多月了,他要挖出传说中的水帘洞。 这个洞,襄城县旅游局副局长姚都峰说,就是《西游记》里的水帘洞。 听着美丽的传说,赏着眼前的胜景,不觉间情思飞扬,心旷神怡。一个多么美妙的读书地方啊。 如诗画集灵气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 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家学堂相对应,它选址很少选在闹市,一般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效果。它选择"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然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作为中国书院文化一部分的紫云书院也不例外。(图4) 美丽的山色湖光,如诗如画的四时胜景,文化与自然,人文与山景,紧密相连,互为依存,让你感受到一种庄重和人文氛围。尤其是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 2003年仲夏的一个夜晚,我留宿紫云山,在紫云书院不远的地方,和襄城县旅游局姚都峰副局长行走在夜色覆盖下的紫云山。在虫鸣泉荡的氛围里,精通襄城历史的姚都峰带我走进了古往,走进了过去和传说。 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在紫云山是再恰当不过了。 上古时,黄帝在紫云山东部的首山采铜铸鼎,迷途于首山西麓,拜童于七迷店及紫云山,问长生之道于大隗(传说中的古之仙人),被记载在《史记》、《庄子》典籍中,显示了紫云山五千年的文明。 商周时,姜太公在紫云山追寻黄帝圣迹,悟出了治国之道,后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天下,死后按礼制和他的遗愿葬在了高阳山下,至今,他的墓冢和墓门犹存。 春秋时,老子在去洛阳求官的途中拜谒紫云山,看到山上紫云缭绕,钟灵毓秀,顿生一种"不事王侯"、"雅厌城阙"的情怀,而后弃官修道,修成了天、地、人三道,成为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据传,老子得道时,练得一团紫气笼罩,他的精神和"道"也感动了上苍,于是把卧牛山化作一头青牛,让老子驾着,冉冉由东向西而逝,这就是"紫气东来"和"青牛西逝"典故的来历。 老子本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聃,自幼聪颖好学,年长时志向远大,博览群书,四处访贤求教,有经世治国之才。当时,正值王室衰微,邦国林立,他们不听周天子号令,割据一方,大国争霸,小国受凌,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李耳决定离家求官,想改变周王朝的局面。他离开故土,向西到东周的都城洛阳去求官。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走了一大半的路程,来到了楚国北疆重镇--襄城。老子首先拜谒了首山,感觉首山虽不高峻,但因是昆仑山余脉伏牛山之首,加上黄帝曾在此山采铜铸鼎,显示出其山的灵气与尊贵,特别是黄帝所拜的牧马小童,小小年纪,竟然语出惊人:"治天下如牧马,把害群之马除掉罢了!"这些都令老子惊诧不已。在首山之阳,老子又参拜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之地,愈觉首山的不同凡响。在首山南3公里、高阳山脚下的姜太公墓前,老子沉思良久,顿感自己治国之才的浅陋。守墓之人、姜太公之第十代玄孙姜隐的一席话令老子若有所悟,这位高人说:"伴君如伴虎,明君亦有失察之时,何况当今之乱世?不若修身养性,悟道自乐,明哲保身,如天空之闲云,空谷之野鹤,优哉游哉,谁能与之相比呢?"之后,老子又游览了尧王城、八士岗(冢)、八士故里等,这里到处都留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到处都有贤人雅士警语相迎,令老子感奋不已,使老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飞跃。原来觉得自己学富五车,才识过人,天下无人能比,通过几日襄城游览,老子逐渐觉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自己各方面才能还远不能治国、救世,遂决定暂不去洛阳求官,在人杰地灵的襄城觅一隐身之处,修炼救世治国之道,待修成之后再去不迟。 在哪里寻找一处修道的灵悟之所呢?在拜谒天下八大名山之一的首山时,他发现首山西南山区,被一团神秘的祥云包围,祥云呈紫色,瞬时万变,捉摸不定。他向当地的一位长者打听,原来那山叫紫云山,上古时黄帝拜访的"仙人"大隗就是在那里修炼成仙的。于是他决定次日到紫云山去打探一下。 第二天一早,老子就打点行装,离开城区,向紫云山进发。刚一出城,就见西南山区有一道紫光直冲天空,照得白云呈紫,满山呈祥。老子马上意识到此为风水宝地,难道真是他修道养性之所吗?他不顾疲劳,匆匆忙忙向着那片紫光跑去。跑到山脚下,附近的村民都在争观这一奇异景象。老子急忙打听上山的路径,翻山越岭走过了两道山沟,登上山颠,他被眼前的仙境惊呆了。但见眼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涧,山涧内长满了野生的芙蓉花,正是芙蓉盛开之际,清艳的芙蓉花把山涧装扮得分外妖娆。天上的紫云与涧中的芙蓉相互映照,融为一体,简直成了紫色的海洋。眼前美景尚未看够,突然,祥云变成一缕紫烟,轻盈地飘入一山洞,刹那不见。老子循迹而觅,在山涧断崖处有一个天然古洞,上刻三个大字"归云洞",字迹飘逸,非凡人所书。老子眼前骤然一亮,放声高呼:"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修道的佳处啦!" 后来,老子才得知,他所修道的山叫卧牛山(老子得道后称灵悟山或领悟山,如今叫令武山,这是后话),是紫云山中一山脉,归云洞在卧牛山的腹地,第三道山沟(涧)的中心区,此涧因遍生芙蓉名芙蓉涧,百姓俗叫三道沟。从此,卧牛山之芙蓉涧(三道沟)与老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老子的千古名篇《道德经》就是伴着归云洞的紫云与芙蓉涧的荷花而著就的。 老子在归云洞、芙蓉涧修治国和救世之道不到三年,在襄城望族姜太公和周八士后裔的极力推荐下,周平王碍于脸面,让他在朝中做了"守藏史"之官职,相当于现在国家的图书馆馆长,其实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他的一腔热血抱负及才华无以施展,特别是他看到奸臣弄权,周朝衰微,群雄争霸,战争频繁,深感无能为力,于是,他逐渐打消了为官求道的思想,决心弃官终身修道,颐养天年。在一个霪雨霏霏的日子里,老子在朝中突然"失踪",秘密回到了卧牛山的芙蓉涧(三道沟)继续修道,并发苦誓:道不修成,不离此涧。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49944db010007xx8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