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藏兵洞(梅山龙宫)的由来 |
[游记]藏兵洞(梅山龙宫)的由来 |
2008-05-22 sina.com.cn |
梅山龙宫又名藏兵洞、梅山洞。梅山峒,最早见之《宋史·梅山峒亦传》,原是“梅山峒蛮”的总称,“其地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市),南接邵(邵阳,今邵阳市、西则辰(辰州,今辰州市)、北则鼎(鼎州,今常德市)、澧(澧州,今澧市),而梅山居其中”。在这么宽广的地域中,当时梅山徭民活动的中心在水陆交通方便、地形险阻的上梅山。据《宋史·地理志》载:“新化,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安化,熙宁六年置”。说明先建县治的新化——上梅山,确为梅山徭民活动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但是,上梅山境域辽阔,西起白沙砦(今邵阳、隆回接界处),东至司徒岭(今湘乡与宁乡交界处),南止佛子岭(今湘乡界),北界安化县。当时梅山徭民军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公元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宋朝廷派石曦征讨梅山,“平板仓(今新化四都、苍溪一带)诸峒蛮,俘馘数千人”,但并没有捣毁梅山全部军力。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朝廷又命翟守素调潭州兵“击梅山峒贼”。值梅山首领扶汉阳死(死于下梅山即后安化县城北部的飞霜岩),众大溃,被擒斩万五千人,而梅山亦未全军覆灭,可见梅山徭民有凭籍天险,在隐蔽、坚固的洞穴内藏兵的战斗经验。据史载,梅山当时有两个首领,一为左甲首领扶汉阳,一为右甲首领顿汉凌。而历史上,秦汉以后,均以右为大。而上梅山的绝大部分地区居资江之右,右甲首领应是梅山主帅,而左甲以副之。(《安化县志》称:扶汉阳,原籍汉阳,五代时因避罪投梅山右甲首领顿汉凌,旋任梅山峒左甲首领。)后来史书,因左甲首领扶汉阳殉职边疆,是以义而居前,而梅山实际上的主要首领为右甲顿汉凌。这两次大的战斗都没有推毁梅山的原因,就在于右甲首领顿汉凌。这两次大的战斗都没有推毁梅山的原因,就在于右甲首领顿汉凌部队款伤元气。但右领居据何处,一直没有人说得清楚。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cb82601008bhv.html11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