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藏兵洞(梅山龙宫)的由来

[游记]藏兵洞(梅山龙宫)的由来

2008-05-22    sina.com.cn

梅山龙宫又名藏兵洞、梅山洞。梅山峒,最早见之《宋史·梅山峒亦传》,原是“梅山峒蛮”的总称,“其地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市),南接邵(邵阳,今邵阳市、西则辰(辰州,今辰州市)、北则鼎(鼎州,今常德市)、澧(澧州,今澧市),而梅山居其中”。在这么宽广的地域中,当时梅山徭民活动的中心在水陆交通方便、地形险阻的上梅山。据《宋史·地理志》载:“新化,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安化,熙宁六年置”。说明先建县治的新化——上梅山,确为梅山徭民活动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但是,上梅山境域辽阔,西起白沙砦(今邵阳、隆回接界处),东至司徒岭(今湘乡与宁乡交界处),南止佛子岭(今湘乡界),北界安化县。当时梅山徭民军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公元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宋朝廷派石曦征讨梅山,“平板仓(今新化四都、苍溪一带)诸峒蛮,俘馘数千人”,但并没有捣毁梅山全部军力。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朝廷又命翟守素调潭州兵“击梅山峒贼”。值梅山首领扶汉阳死(死于下梅山即后安化县城北部的飞霜岩),众大溃,被擒斩万五千人,而梅山亦未全军覆灭,可见梅山徭民有凭籍天险,在隐蔽、坚固的洞穴内藏兵的战斗经验。据史载,梅山当时有两个首领,一为左甲首领扶汉阳,一为右甲首领顿汉凌。而历史上,秦汉以后,均以右为大。而上梅山的绝大部分地区居资江之右,右甲首领应是梅山主帅,而左甲以副之。(《安化县志》称:扶汉阳,原籍汉阳,五代时因避罪投梅山右甲首领顿汉凌,旋任梅山峒左甲首领。)后来史书,因左甲首领扶汉阳殉职边疆,是以义而居前,而梅山实际上的主要首领为右甲顿汉凌。这两次大的战斗都没有推毁梅山的原因,就在于右甲首领顿汉凌。这两次大的战斗都没有推毁梅山的原因,就在于右甲首领顿汉凌部队款伤元气。但右领居据何处,一直没有人说得清楚。
位于资江右岸、距大神山面麓不到20公里的藏兵洞,很可能就是当年右甲首领顿汉凌与宋王朝相对抗的最大地下堡垒。并可追溯到东汉的“长沙蛮”,当亦以此为“藏兵地”。因为这里既有大神山为其险阻丰阜的大后方,又有西南板苍峒和东北黄柏界的关隘为屏障,洞中有溪水,有后路,军事上易守难攻,自东汉迄唐宋,中央统治者对这均无可奈何,最后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佛教僧人的劝导招抚,才使这里的“蛮徭争僻道以待”。宋熙宁五年(1072)“诏以山地置新化县”,次年又分上梅山五洞为新化县,属邵州;以下梅山五洞为安化县,录益阳。当时,新化县邑在白溪白石坪,距离梅山峒不足10公里;安化县邑梅城镇,距此也只30来公里。
此藏兵洞,由于自然环境的优势,新化建县以后,仍为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有史可考者,如南宋景炎二年(1277)三月,县人张虎、周龙为首起兵抗元,也是以此洞为“大本营”,招纳附近农民投军,接连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湘乡等县。后元兵累次来新征剿,张虎、周龙以此为据点,奋勇抵抗,迫使元军退出县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元军攻陷新化、安化二县,张虎、周龙诈降以存实力。元军退出后,张虎又重新收复新化、安化。至元十八年(1281),朝廷派湖广左丞奥鲁赤集结大军进攻新化,张、周所部终因众寡悬殊而败,慷慨就义。此后,凡是新化有兵事,附近的老百姓京暂时藏身于洞穴中,以保全自己,所以民间又称“躲兵洞”。
此洞有二个出口,下出口通地下河,上出口隐蔽于翠碧的古树丛中,还有一堵脾数百千块巨大的长方形石灰岩垒成的防御堡垒。堡垒的壁缝中生长有碗口粗大的古树,古藤密布,花草丛生,好似一层天然的保护网纱。壁垒中还布有隐蔽了的望窗。壁垒右下方,有一个高约2米、宽1米有余的石大门,洞内有可容千余人的大厅,还有大锅灶遗址,也是藏兵或躲兵洞的佐证。可惜现均均已拆除。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cb82601008bhv.html117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