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少林寺 |
[游记]少林寺 |
2008-05-22 sina.com.cn |
少林寺 2007-03-14 10:01:36 大中小 标签:开封旅游开封景点导游词开封酒店清明上河园 少林寺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请排好队依次进入景区。 据史书记载: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个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他从古印度跋涉来到中国,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欢隐居幽静之处,孝文帝就让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处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 我们面前的建筑就是少林寺山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门上“少林寺”横匾原悬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为清圣祖玄烨(康熙)亲书。山门后甬道两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铭三十余座,为少林寺有名的“碑林”。其中以北宋苏轼的《观音赞碑》和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为最佳。 游过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我们来到了方丈院,这是兵火后山门内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间的建筑就是方丈室,是历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历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龙庭”。站在方丈室门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横卧一块巨石,约10多平方米,每当夏季雨过天晴,阳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异光彩,遥望如白雪一片,晶莹夺目,故称“少室晴雪”,为中岳八景之一。 我们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千佛殿,它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东边是观音殿,殿内供着白衣菩萨铜像,也称白衣殿。因殿内绘有少林寺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观音殿的南北山墙上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壁绘有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威武场面,是研究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俗话说:“喝了少林水,都会踢踢腿”。相传少林武术起源于北魏,达摩发现弟子们坐禅久了,便昏昏欲睡,精神萎靡不振,就发明了“罗汉十八手”,用以活动筋骨强身健体。还有人认为,少林拳起源于跋陀之时。实际上,少林武功是少林僧众继承民问早已流行的健身和技击运动,并不断融合僧俗名家武术之长,逐步发展形成的。少林武术分拳术和器械两大类,以拳术为基础,特点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内静外猛,声东击西,起落进退全在一条线上运动;讲究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结合以及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配合,达到功、顺、勇、疾、狠、真之境地,既能防身,又能健体。 少林武功在隋唐之际闻名天下。大家跟我一起去看观音殿后壁北边画的是“十三和尚救唐王”的历史故事。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征战不息。原隋朝大将军王世充占据嵩洛一带称帝。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举兵讨伐王世充,进军很不顺利。次年四月的一次战斗中,唐军节节败退,就在这个时刻,少林寺县宗、善护等13名僧人突然出现,袭击了王世充的后路,王军大败,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被少林僧人生擒送到唐营。李世民为了表彰其战功,封县宗为大将军,并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准少林寺养兵五百。此后,少林武术由拳术向枪、刀、剑、械等器械方面全面发展。少林武术在封建社会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多次被统治阶级利用镇压农民起义。观音殿北壁另一副壁画描绘的是“紧那罗御红巾”。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遭到少林寺僧兵的镇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23bf010007u5.html4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