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嵩山游记 |
[游记]嵩山游记 |
2008-06-13 waywaycn.com |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于是乎古代的帝王们也在这里建立行宫,学者们也在这里建立书院,隐士们也在这里沽名钓誉,寻找做官的捷径,而今人们则在这里寻幽觅古,饱览大好风光。 嵩山位于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活动的地区之一。2000多年前,大禹曾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号称天下之中。相传嵩山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历代不少帝王在此游兴封禅。汉武帝登山时,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今有万岁峰;唐朝武则天封嵩后,改县名"登封"。自南北朝(公元420~589)起,嵩山就成为宗教、文化荟萃之地,建有72亩。 嵩山主要景观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可乘车前往,十分方便。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岸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乃五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神像大,气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庙现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庙房400余间,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来此封禅,称嵩山为“神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玄宗在当时的中岳庙址重新增修庙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各代经过多次修建,清乾隆年间更大加修整,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汉三阙 离中岳庙不远有太室阙,少室阙与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是一种古代建筑物,常置于帝王所居的宫门前面。它常是两个一组,分立于行道两旁。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筑物连接,当中阙然,所以叫阙。阙实质上是立在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小建筑,每阙由正阙和副阙组成,各阙一般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嵩山地区在汉代建筑了五个石阙,其中一个在嵩山南面的箕山之上,叫许由庙阙,另一个在中岳南麓,叫灵星坛阙,是圆形石阙,这俩个石阙现已不存。现存的中岳汉三阙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雕极品, 太室阙在中岳庙门前约500米处,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正阙高3.92米,副阙高2.16米,两阙间相距6.75米。阙由长方形大石块垒砌而成,上面用巨石雕成“四阿顶”。正阙四面雕刻着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龙、虎、象、玄武、蟾蜍、斗鸡、犬逐兔等图像50多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特别是车马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游乐情状。这些富有动感的图像,显示出汉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副阙刻有题额和铭文,题额为篆书,铭文为八分隶书。铭文下面的30余行字,字体有篆有隶,还有篆隶参半的书法,可能是由篆到隶的过渡字型。这些碑文为研究我国书法的流变保存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少室阙在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面,为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稍晚于太室阙。正阙高3.96米,副阙高2.65米,两者相距6.75米,建构与太室阙大致相似。阙壁遍布雕刻图像,多达60余幅,内容丰富多彩,有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猎鹿、斗鸡、月宫等。最令人注目的是马戏图,两匹骏马,四蹄腾空,势如飞驰。前一匹马上,少女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一匹马上,少女身体后倾,舒展长袖随风飘舞。构思极为巧妙,技艺非常精湛,把人和马的神韵都表现出来了。蹴鞠、斗鸡等,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些都是汉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也使人们看到汉代文化体育运动发展的状态。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阙高约4米,顶部已部分毁损,两阙间距离7米。铭文为小篆体,是汉代书法难得的精品,历来为金石家所关注。文中记述了夏禹和他父亲治水的事迹,也很有历史价值。阙身又刻有图像60余幅,内容除车马出行、蹴鞠、驯象、斗鸡等之外,还有饮宴、幻术、百戏、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幻术图中,有一袒胸露腹之人,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吐火,别有一种情趣。这些图像也是反映汉代文化的珍品。 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嵩山太室南麓玉柱峰下。它的悠久历史,在嵩山诸寺院中,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汉明帝时曾派蔡愔、秦景等出使印度寻求佛法。蔡愔赴印,遇见了高僧摄摩腾,求得了佛经和佛像,并偕同印僧一起归汉。明帝十分高兴,便于洛阳城西门外立精舍为寺,因归来时以白马负经,故称白马寺。这是我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其时在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立白马寺之后的第四年(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汉明帝又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了一座大法王寺。据说是为印僧竺法兰译经而建。它不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寺之一。近两千年来,这座古刹,几经兴衰,但仍然保存了不少文物古迹。此寺恰好处在“嵩门”(两座山峰对立如阙门)的正西面,每年仲秋节,这里是人们欣赏月景的好地方。 法王寺现存建筑,前为硬山式山门三间。穿过山门,只见院内有千年白果树数株,枝叶繁茂,树径数围,游人夏日至此,顿感凉爽清新。山门之后的大雄殿,为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殿前宽阔的月台中部,原有石砌池塘一座,宽约丈许,名曰“紫金莲池”。相传生公(一说是禅宗二祖慧可)在此讲经说法时,地涌金莲,开中秋一月。大雄殿后,为地藏殿,面阔七间硬山式建筑。殿前月台,即为仲秋待月之台。 由地藏殿东角门出去,沿山径田垅北上,在不远的台地上,有四座巍然屹立的古塔。西南角的一座高塔,通称“法王寺塔”,平面为正方形,高40余米。在建筑史上,称为单层密檐式塔,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以上为十五层密檐,檐间有假门窗。通体用白灰敷皮一层。塔身南面辟园券门,门内为空筒状内室,佛台上部有泥塑佛像一尊,下台奉汉白玉佛一尊。从塔的特征看,当为初唐所建。其东一塔,式样亦很古朴,塔身特高,是一座单层单檐式砖塔。平面方形,高约9米。南面开券门。塔顶宝刹与受花等皆用青石雕刻而成,工艺特精。覆钵硕大,建造年代当不晚于前塔。其北又有两座方形砖塔,塔身明显变短,很可能是唐中晚期的建筑。因为四座塔之石铭均已不存,其绝对年代无从稽考。也有人认为十五层砖塔,即隋文帝仁寿二年建的舍利塔。除此四塔外,在寺西山坡上,还保存一座元延祐三年(1316年)建造的六角砖塔,名为“月阉海公圆净之塔”,高约8米,建筑工艺相当精良。寺后西北角的耕地里,另有一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造的六角砖塔,名“弥壑澧公和尚塔”,弥壑为禅宗五派中的临济宗第三十二世法祖。此塔在嵩山少有的清塔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在寺附近,还有一些建筑遗址和古碑、小塔等文物,它们都是古法王寺各院的遗迹。 观星台 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它位于登封县城东南15千米的告成镇北周公庙内。告成,即历史上所说的“夏都阳城”。它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山水环抱,风景宜人。 周公庙门前有一座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立的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大门面前刻制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简要地说明了测景台和观星台“测影”和“观星”的作用。周公营东都定鼎洛阳时,曾在这里以土圭测日影。《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政府派太史监南公说来阳城,仿土圭旧制,换以石座石表。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带有纪念周公之意。后人在石座背面题刻“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副。现存的测影台,下部乃方形石座,形如15°的正方形锥体,高约2.5米,周长5.5米,名之曰“圭”;上部为长方形石柱,高约2米,名之曰“表”。表上端覆盖石雕,远视似亭,颇为壮观。1000多年来,它饱经风雨侵袭,巍然独存。
|
转自:http://tai1978.waywaycn.com/b2041.html4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