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山河拱塞,土地肥沃,交通八荒,为先民生息繁衍之所,为华夏文明肇始之地。北宋南迁之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在中原文化这部大书中,黄河和嵩山占据了最重要的篇章。 最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国臣著的《神奥嵩山》,以其史料的缜密、论述的独到和学科的创新,成为中原文化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神奥嵩山》以近60 万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嵩山地质、自然、历史、文艺、科学、宗教、武术等方面的渊源和流变轨迹,并试图透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探索对当代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著名社会学专家费孝通和中国文史馆馆员侯德昌为本书的题词精辟地概括了作者的追求,一方面是试图“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另一方面是要“用先进文化弘扬精神,借秀美山水再造辉煌”。 嵩山所在的登封是作者的故乡,故乡的山水养育了他。在大学读书期间,作者就对嵩山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利用假期开展实地考察,并广泛涉猎各种图书典籍,与少林寺高僧素喜、德禅大师和登封县的文化学者合作,整理出版了《嵩山》、《少林诗词选注》和《少林武术》丛书多种,为此后的少林文化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作者先后在高校和地方工作,又多次到实地采访、考察,更在河南大学攻读硕士和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对嵩山文化尤其是少林文化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探索,用7 年时间,在工作之余笔耕,于1999 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少林文化学》。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深入研究,借助系统论和博弈论等现代研究方法,创作出了这部近60 万字的新著《神奥嵩山》。 《神奥嵩山》以科学的眼光揭示了嵩山无处不在的神奥。从地质上看,嵩山在25 亿年前,当地球还在沧海横流时,她已横空出世。从历史上看,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频繁活动和重要朝代诞生之地。唐尧和虞舜时代,这里叫“外方”。夏代的早期,这里叫“崇山”。春秋战国时代,叫“太室”。汉武帝时,叫“崇高山”。从人类活动来看,这里是历代帝王巡幸之所,汉武帝和武则天、乾隆等都到这里登览和祭祀过;这里还是三教荟萃之处,中岳庙被称为道教“第六小洞天”。佛教在这里的传播仅次于洛阳,少林寺号称“禅宗祖庭”。儒教在这里以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为代表,当时这里曾是宋代人文交流和培育之地。由于地势险要,位置重要,这里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他如山水之奇,寺庙之多,景点之众,不能一一尽述。尤以少林功夫称雄海内外,其刚柔相济、禅武合一的风格,其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精神,都为人称道。可以说,嵩山神奥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嵩山本身就是一部神奥的大书,令人百读不厌。 《神奥嵩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中原文化研究的新收获。从炎黄二帝到夏商周三代,至南宋以前,我们的先民在中原这块沃土上留下了太多的文明遗迹,创造了无数的文化奇观。古人逐水而居,黄河、洛河地区是中原先民生息繁衍之所。应该说,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但毕竟不是它的全部。作者在关注大河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山岳文化,或者确切地说是河岳文化。为了廓清河流文化带来的局限性,作者特别地看重嵩山文化。这不仅是因为嵩山地区是中原先民和古代帝王的主要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因为被大河血脉所滋养的、被嵩山骨骼所支撑的这方沃土,以其博大的胸怀把秀丽的自然山水之美和25 亿年来的地质变化、5000 年前的史前文明、近1500 多年来的儒释道三教荟萃共生共荣现象融为一体。这正是嵩山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而嵩山文化因其对中原文化的领导地位及其自身的辐射性,它身上所拥有的开创性、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就恰恰成了中原文化的特质。作者认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