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郑州水典2 |
[游记]郑州水典2 |
2008-05-22 sina.com.cn |
济隧水 古河名,春秋时期郑国北境之水名。在今郑州市邙山区北境黄河道中。其故道,汉以后称之"十字沟"。其水上承河水于卷之西北(今武陟县东南),南经卷故城东(今原阳县西境),又南经衡雍西(今原阳县西南境),又南注入荥泽(今郑州市邙山区北境)。《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郑人惧。"即指此水。后其水被阴沟所截,济隧水遂断。东汉永初七年(113)于岑在此造八激堤以抵河水冲击,此水道湮没。 古河名。在今邙山区敖山北黄河道中。《春秋经》:"宣公十二年(前597)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泌,晋师败绩。"《水经注·济水》:"次东得宿须水。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泌,即是水也。"《宋史·河渠志》:汉灵帝建宁四年(171)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谓之石门。渠水东合济水,济与河、渠浑涛东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泌之水,即《春秋》晋楚战于"泌"。 古河名,即贾鲁河。位于今郑州市东北部。《开封府志》:沙河,即贾鲁河,又名小黄河。 古河名。位于今郑州市区西北20公里。京水即贾鲁河上源一支。据《水经注》,黄水发源古京县南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西南流渭之龙项口,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出焉。历经变迁,习惯以郑州北京水镇以上称京水,以下谓之贾鲁河。今又统称之为贾鲁河。 汉魏时期河名。宋代称五出池。以其处低洼地,有五溪出水,故名。在今荥阳市区东北21公里,广武镇桃花峪村东北黄河道中。历为引黄河水东南流之源头。战国时之鸿沟,汉之莨荡渠,皆出于此。《水经注·河水五》:"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即指此坞。至宋代,则称之"五出池"。 春秋时期郑国河名。即今荥阳市区境之索河上游。以源于旃然地而得名。其源于今崔庙镇三山西南之石岭寨,东北流,经翟沟、丁店,与器难水汇而北流。周灵王七十年(前555),楚国攻伐郑国,其右师渡过颍水北进,曾驻扎于此水源头之旃然地。《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右师城上棘,遂涉颍,次于旃然。"即指此水发源地。 魏晋时期河名。古旃然水为其上源。今称索河。以流经小索亭(今荥阳市区乔楼镇东郭村南)而得名。水有二源,西源于今荥阳市区西南之石岭寨,名东关水,即古之旃然水,东北流;东源于少陉山,名器难水,西北流,二水合,经故京城,北流经小索亭,水以亭名。参见"旃然水"条和"索河"条。 古河名。汉以为汴水上源,称卞水,亦称旃然水,或称鸿沟水。即今荥阳市区境之索河和郑州市北境之索须河。《汉书·地理志》:"荥阳"下之"卞水"。《后汉书·郡国志》:"荧阳"县之下"鸿沟水"。"成皋"县之下"旃然水"。《水经注·济水》引杜预曰:"旃然水出荥阳城皋县东,入卞。"均指此水。 古河名。即卞水,汴一作汳。《汉书·地理志》:作卞水,指今荥阳市境之索河和郑州市北境之索须河。《后汉书》始作汴渠。魏、晋后,自荥阳汴渠东循狼汤渠至开封,又自开封东循汳水、获水至徐州转入泗水一道,统称为汴水。隋开通济渠,后唐、宋人称通济渠为汴河、汴水或汴渠。故也将汴水荥阳段称为古汴水。金、元后,汴河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即废弃不用。 宋代开凿之运河。为洛河东通黄河、汴渠之水利工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自任村沙口(今巩义市沙峪口外),引洛河水东至河阴县瓦亭子(今荥阳市区北邙乡秦王寨北黄河道中)入汴渠。全长51里,每豫龙置一束水,以节制湍急之水势。保持渠水深一丈,以便漕运。又以古索水为源,注入36陂,以备洛水不足,调节水量。并自汜水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北开渠55步,以连通黄河,渠水量大则溢入黄河。这样,以洛河清水为汴渠水源,解决过快浅淀状态。宋后,黄河南移,渠道为黄河所夺,遂废。 一作黄水。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河名。《水经注》载:"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名。水出今新郑市龙湖镇西南部之泰山(古称太山)南麓黄泉。流经今新密市曲梁乡东部,东南流入新郑市郭店镇西南部,经新村镇东境,至郑韩故城北,东流屈而南,经城关镇,和庄镇界上,南流入洧水(今称双洎河)。全长约28公里。其水为郑国、韩国腹地河流。自北而南流经华国故城(今郭店镇华阳寨)西,又东南流,经黄崖邑,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伯有廷劳(鲁襄公)于黄崖"之黄崖邑。又东屈而南流,经升城东,又南流,经春秋战国时封郑国大夫烛之武之烛城西,又南流,注入洧水。 古洧水一段之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都城南门外。即今新郑市区南双洎河一段。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郑国发大水,人相传有龙斗于此,请子产进行祭祀,子产认为祭之无益,制止了祭祀。《左传·昭公十九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指此。 北宋汴京西南入京师之运河。五代周显德年间(954~960),东京汴梁仰赖蔡河运输东南物资,由于蔡河流量不大,运力不足,乃自开封东导汴河入蔡河,以通漕运。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又于今新郑市南部导溱、洧诸水入闵河,扩大其流量,贯通京师以入蔡河,扩大蔡河流量,增加其漕运。自此以后,蔡河即以闵河为源,闵、蔡连为一水,水源充足,漕运大畅。开宝六年(973),遂以闵河改名惠民河,后又通称闵河、蔡河为惠民河。元、明之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积,河道遂废。 北宋漕运四河之一。本闵河、蔡河之改称。北宋为解决京师运输问题,于今新郑市南部导溱、洧诸水东北流入开封,以为京西南水上之运输线,即闵河线。又自开封东南流入蔡河,原以汴河为源,南入颍水,形成京城东南运输线。宋初始导闵河入蔡河,又自许昌引水入闵河以广水源。形成闵、蔡二河一体,蔡河遂以闵河为源。合成京西南、东南运输网。宋开宝六年(973),闵河改为惠民河。后又以惠民河作为闵、蔡河之通称。见"闵河"条。 汉魏时期河名。今称暖泉河。以水出捕章山(在今新郑市薛店镇西南部,现名騜嶂山)而得名。其水南流,于今新郑市区北注入黄水(今称黄水河)。《水经注·洧水》:"捕章山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南)流注于黄水。"即指此水。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河名。水出太山(今新郑市龙湖镇西南部之泰山)之阳,故名。东南流,于今新郑市东北境注入役水。《山海经·中山经》:"(少陉之山)又东南十里,曰太山……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注于役水。"即指此水。 又称沫水。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河名。源出于末山(今新郑市北境)而得名。北流,入今郑州市东南部,至圃田折而东流,于今中牟县城东北注入役水。《山海经·中山经》:"(太山)又东二十里,曰末山……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水)。"《水经注·潧水》用作"沫"。其记:"(役水)又东经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即指此水。 古河名。见"末水"条。 今称后河。在今登封市西部,少室山西麓。以其水隐隐而出,故名。水源自今当阳山西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君召、石道、大金店三乡镇,长18公里,至大金店村西南,注入颍水。《水经注·颍水》:"颍水有三源奇发……中水导源少室通阜……或谓是水为濦水。"此水为颍水之中源,亦即主源,由于此方所经之村,比自村后(北)流经,故明、清以来,俗称后河。 俗称平洛水,唐代石淙水,今之石淙河。在今登封市东部,源于太室山东麓玉女台下平洛涧,因以为名。自今唐庄乡之西北部发源,流经唐庄、卢店、大冶、告成四乡镇,至告成南入颍水。全长33公里。《水经注·颍水》:"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间,世谓之平洛水"。即指此水,唐武后曾多次游石淙(指告成段)。久视元年(700)在此会饮、赋诗、摩崖铭刻诗文,于今犹称胜迹。 平洛溪水之俗称。见"平洛溪水"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2d4f01000aau.html4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