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城遗址考 有关石城遗址的史载其实不少。《寰宇通志》卷122云:“石城在南宁县北二十里。”明正德《云南志》卷9云:“石城在府城北二十余里,旧有一碑,乃段氏与三十七部诸蛮立誓盟之碑。”清咸丰十年《南宁县志》载:“石城故城在城北二十里。”这些大量的史料都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石城遗址在今曲靖老城北方二十里(十公里)处,是不容有丝毫的怀疑。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史料上未给出具体的参照物,如某某山、某某河、某某村等。笔者认为,当时出书时石城遗址和部分建筑物还存在,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史书记载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注(1)随后的明清时代,大量汉族源源不断地从内地移民曲靖,开发强度加大,一个当时被称为云南第四大的淡水湖东海子(交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何况一个失去任何意义的石城遗址了。 去年.笔者意外得到了一些有关石城遗址的资料,激发了笔者去探秘消亡的石城,更加充满了让石城遗址重见天日的信心和决心。一是清初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曲靖府》,文中附有地图一份,注(2)石城被准确标注在今沾益龙华山附近,离府城不多不少正好二十里,方位正北稍偏东。二是刊载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1卷第二辑,由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声波教授所著《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一文所定论:“稽诸古史,石城在明曲靖府南宁县北20里,即今曲靖市北9公里之沾益县西平镇太平村。”注(3) 笔者依据上述史料及论述,一年多来数十次来到沾益县龙华及太平等村进行一些初步走访和调查,可以负责任的肯定,石城遗址就在沾益县龙华村与太平村之间那块今为沾益农场的台地上。 不论你来到沾益农场周围的任何村子,向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听古城或是古城圩时,他们的手不约而同地指向农场方向。去年底,笔者在龙华村委会古城村民小组有幸见到了一位余姓老者,七十多岁,向笔者提供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口碑资料。古城村是因为古城圩被水淹而整体搬迁到个龙华村320国道旁的高坡地带上,具体是哪辈人迁来就不清楚了。村上还有一座古城寺,前几年因扩宽玉林路(320国道)而拆除了。老人清晰地回忆道:小时候他们还经常到古城去玩耍,还可以看到一些石块砌的城墙残垣,城内还有一座快要倒塌的古寺。据笔者推测,至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城遗物还有部分存在。随后问及偌大一座古城墙的石板的去向时,老人说,周围村落长年累月就地取材弄走不少,主要是1938年开始修建的叙昆米轨铁路正好穿过古城,墙被拆得差不多了 。1951年沾益农场建场,以后的基建和开发,使得地面上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了。老人还建议,如果能找到还健在的农场老领导和职工,就能确定古城城墙的具体位置和走向等。 在石城遗址西面,有一个充满了佛教色彩的小村,这座小村是依村北那座消失了的古桥——阿幢桥而命名的。据村民介绍,阿幢桥被拆除前主桥两孔,附桥一十八孔,从该村北头寺直达玉林山脚。笔者初步目测了一下距离,差不多有300-400米宽,说明这一带古时候应为石幢河人交海湖弯处,为石城的一个重要屏障。在村西的滇黔公路(320国道)建成以前,这座桥与黑桥一道,是云南通往内地的最主要通道上的咽喉,明代曾在这里设置了巡检司,驻有重兵设防,足见这里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上游西河水库建成蓄水,桥下的石幢河被并人了西河,此桥变为了一座旱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拆除后石料被运往玉林山建砖厂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