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洋像是一位养在深闺的少女,其俊俏的容貌与丰厚的内涵,知悉者不多。其中部是由五子岛、三门岛等组成的乱礁群岛,无人居住。群岛西侧约十公里远的地方是宫前湾。宫前湾是牛头洋中最大的湾,北自牛山嘴、南止太平山嘴,几乎占了牛头洋长度的大半。宫前湾内含渔西涂、从岙涂,如今是坦坦荡荡的紫菜养殖基地。此外,渔西涂沿岸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地方:“一刀两段”的牛头段坝、温柔绵软的木勺沙滩、湍急咆哮的虎门激浪,原为海岛且有泉水的宫前山,旧时为风平浪静的渔港的娘娘宫西面广袤良田…… 木勺沙滩西侧依靠的大山,今称为炮台山,山顶原有的炮台现已被通讯基站铁塔代替。因地处牛头洋边且峰高259米,历来被视为重要军事据点,明朝抗倭时在山头筑了烽火台,清朝改置炮台,所以有了炮台山之称。但渔西人都知道炮台山原名狮子山,因其有着形似狮子的山形与崖石。狮子山上置了烽火台,附近必有屯士兵之寨,该寨自然称作狮子寨。 渔西原为渔溪,意为溪中可渔。其旁有小岛名宫前山与干屿、虾屿及马鞍山如牙咬合围转,挡住了东面来风,使得三面大山环抱中的渔溪东流入海处波浪不兴而成为繁盛的渔港。古人认为这是天妃娘娘的佑护,特意在入海处的小岛上建起娘娘宫作祭祀。 从前,狮子山与宫前山之间有一个海沟,宽仅十余米,潮水汹涌而至时浪激如虎啸,故名为虎门孔。唐乾符年间入住渔溪的里宅程氏宗谱记载,虎门孔两侧景象分别是“洪涛排空腾霭,群艇错列张众”。 虎门孔之西,潮水稍退时原来会有一段人工铺设的“丁步”显露出来,舟人可凭此行走于宫前山与炮台山之间。此“丁步”即当年崔溥一行43人弃船逃命时所走过的“有石如甬道”。上个世纪60年代筑起虎门孔坝,“丁步”被撤掉,造就了大片良田,宫前山完全成了连陆之山,虎门孔外的激浪也变得温和多了。 牛头洋西岸南端,如今是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着的三门沿海工业城。从此处向北望去,可见连成一片蟠结耸峙的山岭峰岗。位于氵里浦镇北的称大湾山,大湾山继续向北、向东南延伸。向北那支山脉延过渔西岭升为白岩山、四顾基,到武曲岭又分成二支:一支向东升作狮子山,入海后隆起为宫前山、干屿、虾屿等岛;另一支稍向北后又分为向东的牛山,入海有断坝、小牛山,而向北的平岩山入海又升为里、外鲎岛。从羊岩山到里外鲎岛,山岭绵延约有140里,是三门立县前临海、宁海两县分界。而里、外鲎岛之中与其正东三十里处靠近花岙岛的甲山连线则是宁海、临海两县的海界,也是牛头洋的北缘。 大湾山向东南延伸的那支山脉有七姐妹岗、东岙山、骑岩山、太平山、笔架山、牛角山、牛头门等。这些大山基体相连,亦可笼统称作牛头山。大湾山向南分支较短少。但有传说,大湾山以南有龙山,是当年戚继光抗倭转败为胜、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古战场。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东部置临海郡,为何取名“临海”,宋嘉定《赤诚志》记为:“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又记“临海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头以有似之故名”。《民国临海县志》将“二百四十里”纠正为“一百三十六里”。沿赤牛头山正是位于临海的东北角,1940年前一直属于临海。已有专家认定,临海山是指临海市西北永安溪与始丰溪汇合处的白马山。但于氵里浦渔溪程氏宗谱中,有南宋瑞平二年(1235)宁海籍进士诸国秀所作谱序述,程氏先祖自福建北上返河南时因舟阻于临海山而定居于附近的渔溪。凭此可以说,《嘉定赤诚记》记“郡东北临海山本牛头山”不是错讹。 牛头山嘴是牛头山向东最凸出的岬角,也是台州沿海最东位置的陆地。想起世纪初“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洒落地点”的争执,牛头山也曾凭其高耸的山峰、最向东的经度与石塘争一先后。这种千载一逢的机会由后人去争取吧。 目前木勺沙滩、仙岩洞、扩塘山的旅游开发已有蓝图。虽然穿岩、纺车岩、歪头岩、师姑抱子岩等奇岩怪石的丰姿不会改变;牛头山、笔架山、狮子山、白岩山、四顾基及黄金坦西部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大小山头将愈加郁郁葱葱,但娘娘宫、牛头宫、牛头门定海将军庙、烽火台遗址、古寨址等这些珍贵的古迹亟待保护发掘,文天祥、崔溥、戚继光等先人足迹更不该被湮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