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桐柏山游记 |
[游记]桐柏山游记 |
2008-02-09 cnhan.com |
二、庵与寺的困惑 我们前往的第一个景点是半山的水濂寺。未到寺,却先到庵——秋林禅院。据导游说,该庵已经只剩下老尼姑了。庵里面没有游人,很安静。只有几位老尼姑在做着日常的功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也许这正是出家人所追求的那分恬静了。尼姑们生活起居的地方,简单而古朴,看得出她们平日的生活是很清苦的。在药师佛殿里面,当我在佛前虔诚一拜时,一位老尼姑特意给我敲响了铜磬,在空灵的回声中,我悄悄地许了个愿,也捐上一点香火钱,老尼姑对我说“积德行善,必有善报”。我问她,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很多坏事,依然过得很好。她说那是他的福分没有耗尽,他的福分享尽了才会受苦。我说要是他死了也没有报应呢?她笑笑说:不是还有下辈子嘛。于是,我在想,我这辈子算是在享福还是在受苦呢? 出了秋林禅院往前走了不到30米,就到了水濂寺。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寺与庵,在人们心中是两个界线分明的清静之地。然而,桐柏山的寺与庵不但同在一座山上,而且居然门当户对,这在全国是很少见的,这种现象在带给我们无限暇想的同时,也留给我们无限的困惑。 水濂寺始建年代无考,据考证该寺宋元佑年间曾重修过,至今已九百余年。历来为佛道教互居之地,道教将此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为王禅课徒之处,张良辟谷之所,张三丰修炼之地,佛教称之为“小天竺”。鼎盛时期,住山僧尼五百余众,香火不断,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道场。解放前,水濂寺已成一片废墟,现存寺院是1983年以后重建。从规模看,已不复往日恢宏。 水濂寺依山而建,从前庭到后院,依次升高,红瓦青檐,寺院之中及周围都是数百年的参天大树,荫郁蔽日,加上寺内香烟缭绕,很难分辨哪是云雾哪是烟,使整个寺院笼罩在荫郁与烟雾之中,更加增添了该寺的几分仙气。水濂寺因旁边的水濂洞而得名。站在水濂寺的前院中,仰头看见树梢之上一帘瀑布挂于云端。好一副“飞云渡日晓天暮,悬瀑出林寺院深”的景象。 和秋林禅院相比,水濂寺游客不少,但不见僧人。寺里面也没有了那份宁静。寺庙的结构和别处的大体相同,陈设相近。所到之处,皆可见充满禅性的对联偈语。想当年,一群渴望远离尘世之人,来到这山青水秀林幽之地,希望通过佛来净化心灵。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真正地摆脱过尘世。中国历史上大凡闻名的佛、道教之地,皆有皇家的背影。就拿武当山来说,明朝时期就是皇家道观,享受着朝廷的奉养和封地,方才形成今日之规模。我想僧尼五百时期的水濂寺定然也是与官家有着密切的关联,慕名而来的朝觐者应是不可胜数。于是佛在净化僧人们的心灵时,又多了一项功能,那就是控制人们的思想,成为了封建帝王的统治工具,僧人们也变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僧人凭着自己毅力和悟性在这世俗纷绕之中修得身心上的宁静。 在出寺的一门柱上,我看到了一幅对联:“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明心见性秘承法,能者得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来,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人心。只有人的心里才是他人无法进入的清净之地。正所谓:心净自有天地阔,人间处处是佛门。 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庵与寺的问题,纵观各类经书,在佛的眼里只有人,而没有男人与女人。对于真心修行的人来说,在什么地方修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有无污染,对佛的信念是否虔诚如一。对尼姑庵与和尚庙在一起产生的暇想,只不过是世俗之人的想法。我色是空,树影婆娑随你踩;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评。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呵呵呵,原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寺与庵,也不在于和尚与尼姑,而在我们的心里。 http://cdxj008.woku.com/http://cdxj008.vip.bokee.com
|
转自:http://bbs.cnhan.com/dispbbs.asp?boardid=219&id=5499393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