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温岭风光(4) |
[游记]温岭风光(4) |
2008-05-22 sina.com.cn |
温岭风光(4)---旅游观光 2007-08-11 14:32:40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温岭旅游历史文化 箬山的人情如箬山的闽南风味,低调而又真实 在温岭市的一个偏僻的海角里,座落着一个叫箬山的渔镇。一次曙光节照亮了石塘,殊不知在温岭还有一个叫箬山的渔镇,居民多为闽南回族的后裔,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台湾西部沿海移居回来的。闽台回族的古老风俗和渔民们海上生活习俗,经长期演化,在这里形成奇异、别致的乡土风情。 箬山的中年妇女的发髻,打扮讲究,别出心裁。她们头上的发髻梳得净光铮亮,盘成好看的式样,其间穿插着一段彩线或发亮的簪钗,上面还插着当天采摘来的鲜艳的花。找不到鲜花时,也有顺手摘一二片嫩树叶或嫩草叶插上去的。她们的发髻可以同变化多端的海螺一样作为造型艺术品来欣赏。渔民的装着又是一番奇特情形。他们常穿着一种古怪的土红色的大斜襟衣服,看上去仿佛像中世纪罗马古战场上下班的斗士。这各“奇特异服”不怕雨淋,不怕海水腐蚀,经久耐用,保温性能高,简直是“百宝衣”了!它用当地有种叫栲树的树皮汁染成。 箬山风情引起了艺术家拉的强烈兴趣。张仃、吴冠国、阿老、沈柔坚、彦涵、袁运甫和陆阳春等许多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师,慕名来到箬山,一个个都被箬山的乡土风情陶醉了!他们惊奇,兴奋,迷恋,忘情地赞叹道:“箬山的乡土风情有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艺术美!美得出奇!”箬山镇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相关经典链接: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1-2/1523532.shtml 雌雄黄三飞瀑 雌、雄、黄三飞瀑在温岭市山市镇境内的黄茅山上,有温岭第一瀑之称。 从104国道线山市站下车,朝北行1.5公里,便见左右两座大山顶天耸立,山上奇岩怪石组成一幅天然图案:形似龙虎把门。乡民们称为“龙虎山”。一条车道从龙虎山脚下蜿蜒入山,转过弯道,眼前一望平川,一座千年古刹坐西朝东,屹立在空旷的高地上。成片郁郁郁葱葱的古木、秀竹拥抱古刹,缕缕青烟,袅袅升空,悠悠钟声,回荡山林。到了春季多雨时节,幽静的山谷骤然变态,整日擂鼓轰鸣,有如万马奔腾。原来古刹左旁100米处藏有雌、雄、黄三飞瀑,如银龙倒挂,高悬云端,昼夜倾吐着千万颗水珠,凝结成三条白练,汇注入山下一口深潭,乡民们称为“龙潭坑”,传说潭内臣藏着一条“断尾巴龙”。 潭水清澈见底,炎夏凉人心肺,严冬温暖如汤。飞瀑落潭,水珠四溅,掀起万朵浪花,气势磅礴,声如雷鸣。它与山风、鸟鸣组成一曲自然交响乐。飞瀑顶端正是当地有名的“着棋岩”景点。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古时,山下有个樵夫上山砍了一担柴回家,路过“着棋岩”,看到两位老人在岩皮上对奕,樵夫放下柴担在一旁观棋。等两老人下完一盘棋,樵夫才挑着柴担回家。到家,发现扁担、柴把都已成朽木,村上人都很陌生。同村上一位白胡子老头谈起,才知已过了三代,这位老头就是樵夫的孙子,已是80老翁。樵夫的妻子、儿子早已不在人世。樵夫仰首大笑三声,飘飘然重上紫莲山,再登“着棋岩”,寻他的仙家朋友去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c8554b01000a2k.html5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