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素描乌镇 |
[游记]素描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总想找到最恰当的文字来描绘乌镇。华丽的,幽雅的,喧嚣的,淡然的,仿佛都是她,又仿佛都不是她。后来才明白,文字与她本就是两不相干的,文字的描写只是运用了比喻、想象、象征,这些皆是文字的出口,就像江河、湖泊都要有出口,流向海洋的出口,而乌镇不需要比喻想象的。乌镇是太多人的梦,如我。这个梦一做就是十年,这个梦太迷离,迷离到不需要任何语言或文字来归纳。 从华东回来半年,写了沿途城市的印象,惟独乌镇,在我的心中,而不是文字中。十年前,这里拍摄过一部爱情剧,似水年华。从此后,有爱情癖好的人开始想象这座小镇,想象那里的爱情,当真的置身于其中,人已沿华尽落,年也似水流长。 到乌镇那一天,天气不是很好,灰蒙蒙的,仿佛着意着重着乌镇中的“乌”,又仿佛为我们寻访那个结着丁香情结雨巷里的姑娘营造氛围。古时乌镇分乌青两镇,当地百姓称为老镇和新镇,我们从老镇东侧入口进镇,沿青石小巷绕老镇一周,而新镇正在修缮期间,不对游客开放,这成了我们此行的撼中之憾,这不仅仅是人的好奇心在作祟,主要是似水年华剧的大多场景是在新镇拍摄完成,立志书院,英和文相遇奔跑的长长街巷,以及可以品到醉生梦死酒的小店,这些是发生那段童话般爱情的机缘之地,更是我们把乌镇当梦幻之镇的因由。 乌镇不大,从旧镇走到新镇,走走停停,不过两三个小时,可乌镇的桥却不少,大的小的石头的木质的,巷与巷之间通桥,家与家之间泛舟。真正的江南水乡,枕水人家,顽皮的孩子打开后窗一跃即到了野浴的河流,居家的主妇打开自家的后门随手提上一桶水,即洗衣择菜……乌镇的桥中最有名的便是那逢缘双桥,据说有缘的人才能在桥上相遇。那是两排方向相对的刻有镂空雕花的木桥,原木的桥墩横卧旧镇之北,是每个到乌镇的人必去之处。我们站在桥的一端,怀着郑重而虔诚的心,上桥,缓慢的行走,眼波停留于相对的另一半桥上,期待那个有缘人出现。也许是留在乌镇的时间太少了,少到还没有遇上那个有缘的人,就要匆匆离开。我常常想,若是能在乌镇住十天半月,说不准真能遇上那个有缘人,因为太多时候,缘分是需要时间的。 乌镇的房屋建筑完全保持着3000年前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一律的白粉墙,高高翘起的房檐。有的房屋前檐已经开始脱落,木质的窗棂因风雨侵蚀,裸露班驳,对开的木排门吱吱作响,年老的妇人坐在敞着门的堂屋里等待如我们般的陌生人来访,脸上是沧桑过的淡定从容。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这只是一些平凡的水乡人家,却在经济的诱惑下打开房门。狭长的打磨得油光黑亮的青石小径上游人络绎不绝,街边的人家庭院再深也都满满的挤着人,走了一茬,再来一茬,而更多的临街人家不仅仅局限于供人参观,而是摆上案台,卖起了小镇的特产,姑嫂饼,蜡染蓝花布,三白酒……人影人声混杂着,喧嚣着,一派繁荣之声色,几乎没有了我们想象中的乌镇的模样。在我的想象中乌镇应该是清幽的,黑白的,只闻水声,但见花开,就如一副工笔清晰的素描,而真实的乌镇,骨子里已渐渐渗透着奢华之物,只有她的面容还勉强维持着清丽的未施粉黛之色。这仅剩的装容也不知会不会被世俗之气吞灭,所以,那些对乌镇有梦的人啊,要去乌镇,得趁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9438010009c3.html1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