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系列

[游记]乌镇系列

2008-05-22    sina.com.cn

行走在历史的幽境里——游乌镇

静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清晨,世界一片寂静,雨丝轻飘在窗外,随着风飘在身上,心境陡觉清爽起来,这清晨里的斜风细雨不知怎的,让我忆起了江南。前段时间去过千年古镇——乌镇,只是在原创里发过一些照片,还不曾写下些文字。写乌镇这样的地方,必须让它沉淀为记忆,才能够流泻出别样的感动。在这样的清晨,我打开电脑,随着记忆流转在那江南水乡的情境里,悠远而宁静。)

对于江南水乡,我一直非常向往。数年前,我曾去游过周庄,时光堆积在那个小小的镇子里,留连忘返,令人仰首而叹。周庄,凭借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双桥》而被世人瞩目,使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涌向周庄,只要提起“江南水乡”,我便在记忆里浮现出周庄的景象来。

行走在江南,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上。走进那样的景致中,就如徜佯在宋词的意境里,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总让人很古典地品味着江南,在这样的杏花春雨中,身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烟雨空蒙的江南紧紧地缠住,目光就在斜阳如泻里被岁月流转的水乡停驻挽留。

乌镇,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了千年,如今会是怎样的一番韵致呢。到乌镇的时候,是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柔柔地在云层里洒落,给乌镇披上了灿烂的光彩,令人怦然心动。心动之处在于越过千年往事,能够以这样的角度来行走历史的幽境,感叹世事沧桑,品味古风神韵。

走进乌镇,一股浓随而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纵横交错的时空里,令人浮想感慨,思绪游走在这广阔的想象空间。金色的阳光安静而闲散地从斗檐泻下,洒落在青石板路上。一切存在的事物,因为岁月而变成黑色深褐色,展现着历史的况味与气息。

乌镇,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因为岁月陈旧而带来的陈腐与霉酸气味,那些摇摇欲坠地立于水上的木板房,那些岁月冲刷后散发出古朴气味的小屋弄堂,却不令人反感,以至深深地呼吸,品尝这气息里传来的清远深韵。这种扑面而来的特有气味,这种打击视觉的历史气息,不住在撞击着。

“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墉。两岸一桥相隔住,乌镇对过是桐乡。”静立乌镇的沐浴斜阳的廊桥,走进铺满青石的小街,深入幽深而绵长的弄堂,无不被一种如潮水般的思绪所感染,以至在这样的时空交汇里哑然,任何语言在此时都变得苍白,无声地走过才能尽情地品味。

乌镇越过千年,并继续向前延伸着。这里,眼光扫过处,是历史;双脚行走处,也是历史。在这样的古镇里,一切喧哗都是那么显得浅陋,静谧赏游的状态。我虽然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但我也不愿意破坏这宁静的景致,破坏这古镇带来的平静。所以,我只是轻轻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品味。

古老与沧桑构就了这古镇的基调,一切似乎凝固地存在为永恒,成为风景。它不需要表白和展现什么,因为这种深远就足以打动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青石板,小石桥,水上船,马头墙,老房子,古街市,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曾经存在过多少美丽的形态,都原汁原味地娓娓道来,不事雕琢。

乌镇就象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踩过青砖铺就的书脊,翻开流水装订的每一页,幽深绵长里有一位大师走过来。走进茅盾故居,这所古宅子早已没有人居住,寂静得不染纤尘。乌镇,对于茅盾是生命永远抹不去的乡愁。《林家铺子》、《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千古名篇,都有着乌镇的气息与影子。茅盾走远了,但他的魂,他的锦绣文章,仍然给这个古镇注入了精神的力量。

看乌镇,品乌镇,是人是景,是桥是河,是古是今,都可以都可以寻觅到隽永和经典。灵秀的水乡,如织的游人,蓝天白云下老屋被抹上一缕阳光,动与静凝固在历史的记忆里,让人回味无穷,感受着历史带来的律动。

返程时,我们登上乌篷船,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就这样无声地滑过,让乌镇停在我的记忆中,丰富我的情绪……

云水乌镇

走进乌镇,就是走进一幅水墨画,乌镇的水乡风情实在是太诱人了。不知该用怎样的词汇来形容乌镇,它与世隔绝,却阻挡不住游人匆匆的脚步;它古朴幽远,却不能远离繁华的集市,它有着幽深的小巷,绵长的绿水,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风,走进乌镇,就是走进了云水之乡。

乌镇有着绵长的小巷,小巷里的道路异常整洁。

在狭小的空间里,商铺林立,酒旗飘飘,茶楼里清香凫凫,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店里的阿婆阿嫂们张罗着新鲜的糕点,可惜清晨来乌镇的人并很多,除了我们,偶尔见到三三两两的散客。店里的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可我们早已被这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哪顾得上歇脚。店里的人仿佛已经习惯了游人初来的淡漠,毫不为意,从容地打点手中的活计。

乌镇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恒久不变地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惯了平淡的日子,透着一股随意的详和。淌洋其间,竟生出几许暖意。

在一间又一间青砖石瓦筑就的老房子间流连,仿佛在寻找一段已经消逝的时光。在宏源泰染坊里,我看见了蓝印花布高高挂起,悬在十字的天空,眼前呈现出电影里无数次看到的场景,心中一阵窃喜,同行的女孩们穿行在长条形的蓝印花布间,争着拍照留念,老作坊以骄傲的姿态耸立着,仿佛是在陈述一段悠远的历史。女孩那烂漫的一笑,刹时在和煦的微风里凝固。

在百床馆里陈列着一张张精致昴贵的木床,象征着主人昔日的荣耀,多少个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在此汇聚,那一块块雕着花纹的木板,拼凑着多少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可惜它们的年代实在太久远,再精致的花纹也被蒙上了岁月的灰尘。

许多人来乌镇,是被媒体图片上的风光所吸引。谁不爱这小桥流水,谁不爱这乡土乡情,谁不愿在这一方水土里流连忘返?二月里的乌镇,绿树发芽,阳光明媚,在小桥流水间,只需放开脚步,作一番心灵的畅游。

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乌镇的街道、民居都是依河而建,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到了河面,三面有窗,可以观河,人称“水阁”,坐着品茶观景,的确别有一番情趣。

乌镇的空气很潮湿,阳光下的小河散着雾气,河对面的吊脚楼里偶尔会伸出一只手,牵一根吊着木桶的绳子,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划一个优美的抛物线,只听清亮的落水声响起,然后木桶灌满水,被高高吊起,脱离水面,水面又恢复了原先无波无浪的平静。隔着河,我朝对岸张望,试图窥视一下屋内的情景,只见对面的屋子里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想来住在这里的人们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乌镇的民俗民风实在是太丰厚了,以致我在巷子里转了又转,难以得窥全貌,只能走马看花,稍作停留,最后,干脆去租了条乌篷船,坐在宽敞的舱里,移步换景,作一番水上游,真可谓:人在岸上走,我在画中游,别有一番情趣。

五月乌镇[电台征文] 文 / 思漫

五月,上海郊外的春天,如茵的草地成片成片闯入视野,大巴在高速公路急速行驶,舒适平稳的座位让人不觉劳累。憧憬已久的乌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还来不及在脑海里思索,大巴就在路边停妥,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轻松惬意象睡了一个香甜的午觉。

一堵雪白的墙体长长地横在你眼前,抬头一望,略带徽派建筑特色的两层防火马头墙屹立苍穹。噢,这就是乌镇了,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就出现在你眼前的古镇。信步走入乌镇,蜿蜒的青色石板小径落入视线,一条引你轻松随意漫步乌镇的好线路。

许多到江南古镇的游人期待斜风细雨,我到乌镇的时刻,上天似乎格外宠爱,古镇恰好微雨细飘。五月乌镇的垂柳在风中似动非动,而雨呢你几乎觉察不到,空气中星星点点的杏花雨飘摇而来,不沾衣裳不湿鞋。

船儿伴着撸声在小河悠悠荡过,浆声在流水里四起,不远处的双源桥以其独特的构造巧卧乌镇东栅,它是一座廊桥,由两座桥组成,中间有木屏风隔开,传说过桥时女人走左边男人行右边,乌镇古老的民风由此可窥一斑。

双源桥头一站,你就能一览乌镇水阁的全貌。灰墙青瓦的乌镇木楼沿溪河而建,大多数人家将房子延伸到河面,粗大的木桩打在河床,上面再横上大梁,搁上木板,就是江南典型的“水阁”。若要用河水洗菜只消扔只木桶下河,在扑通扑通的声响中,只见满满的水桶顺着“水阁人家”的窗户或者小门拎进了屋。乌镇的人们千百年来就在自家的木阁枕着潺潺河水入眠,一夜流水到天明,乌镇“人家尽枕河”。

东栅老街廊檐构成的走道也是青石板铺就,浓郁明清特色的木屋小楼密集错落,临水而居,依桥成市。在巷中穿梭,瞥见一清秀温和的年老婆婆端坐厅堂太师椅,宽大的衣襟拢住脚下的绣花鞋,安详温柔的面容有着江南女子的瓷白,依旧含着水气的眼睛望着如织的游人,似在回忆年轻时的俊秀。放轻脚步,走出白发老婆婆的视线,回首时,婆婆宛然一笑的容颜,带人越过历史的隧道,进入晚清的时空,对襟裁剪的衣着艳丽淡雅,古老的盘花扣粒粒在目。

古巷中参观江南百床馆,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的的木制雕花床竭尽繁华之举,精美的工艺无不昭示着乌镇富有奢华的远古。而一代文豪茅盾的故居渗透出厚重的文人之风,静默起敬中更加领悟到乌镇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乌镇一直保留着几种古老的作坊手艺。临街的楼市,每日有趣味横生的丝棉抽织、刨烟、以姑嫂饼为代表的糕点制作等表演,有随处可见质朴清新的农用器具藤木竹椅;还有那一双双千层底的蓝花土布鞋;更有那一瓶瓶浓烈诱人的乌镇“三白酒”,就是不买,在上千年的大酒窖里东闻闻西嗅嗅也有种快乐的心情。

堪称乌镇艺术一绝的蓝印花布让无数爱美的女孩怦然心动。靛蓝草染出的蓝布就挂在十几米高的竹竿上晾晒,一幅幅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印花布似瀑布从云天垂直而下,在风中卷动飞舞,壮观、亮丽,好似一幅绝美的艺术画卷。物美价廉的蓝印花布做出来的头巾、裙子、手包吸引着姑娘们的目光,如果目光再深入一点,透过一匹匹美丽的蓝印花布,可看到制作过程的辛苦,更可感受到乌镇人勤劳智慧的品质。

游玩累了吗?随意找家茶楼临窗观水吧。喝口熏豆茶嗑着葵花仔儿,就着酥烂可口的红烧“花巢羊”,几碗米饭下肚,人又是精神抖数。兴致勃勃地去观看小镇的乡戏,戏台上是唱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桐乡花鼓戏《庵堂相会》,咿咿呀呀的年青男女一甩水袖含泪而别,这时候最好在小河的回廊里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静静地观看,细细地咀嚼。

呆坐在回廊听流水的还有祖祖辈辈生活在古镇的老人,他们或抽着水烟或在午后打个盹。乌镇的水无声无息流淌了千年,静静观察从眼前而过的人们,头系同样蓝花头巾的情侣脚步闲散如故,孩子们在朴实绮丽的古镇中也多了几份宁静。

一天的游程转眼即到,在离开乌镇的柳林,闭上双目,让似雨非雨的浮点儿亲吻脸庞,伸出的手在若有若无的杏花雨中抓个空,掩饰不住的喜悦。以水乡古镇而著名的江南,乌镇因其小巧多了几份静如自然的气息,民风古朴的乌镇让时间变慢再变慢,似乎一切可以天长地久亘古不变。

走读乌镇 文 / 柔软的水草

乌镇离杭州不远,是一个有些历史的千年古镇。杭州的朋友很热心的邀请我们去玩,说是那里很不错,民居很有特色,镇子也有些味道,据说是最后的枕水人家。云云。本来我们这次到杭州,也想有暇时去看看经典的江南水乡是个什么样子,朋友的建议和我们不谋而合,于是就欣然前往。

乌镇很小,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可以用袖珍玲珑来形容。似乎玲珑袖珍的能把它装入囊中带走周游天下。乌镇很老。古旧的街道和民居处处留驻过去的光阴,时光在这个小镇停滞不前,人们能够看到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路,那种光光滑滑的石板路,还有远古的流水,那种又长又细缓缓流淌的江南流水。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走不尽的河埠廊坊……古旧清幽宁静温润飘逸,这就是写意的乌镇。一如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的那种经典的江南水乡。

又小又老的乌镇,名气却很大。那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茅盾。没有茅盾,中国的现代文学库就会失去像《子夜》这样的的镇库之宝,中国文坛的星空会因没有这颗耀眼的星辰而暗淡。无法想像中国的现代文学没有了茅盾会是什么样子。茅盾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当今在文坛里闯荡的大大小小的作家们,都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为荣,那是文坛的最高荣誉。这就是茅盾,这就是那个乌镇的茅盾。难怪乌镇名气那么大,牛气哄哄的。有茅盾这块金子招牌,乌镇当然响亮。除了茅盾,这个小镇历史上还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还有那个爱读诗书的昭明太子的读书处,茶仙陆羽的访卢阁,还有很多前人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乌镇旅游开发本钱和资源,由此乌镇旅游开发的财源滚滚。

让我最吃惊的是乌镇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居。这些临街或枕水的民居,房舍连排,侧墙相接,看的出不是后来人为仿古修的。长满青苔的墙脚,乌黑腐朽的房柱,霉味扑鼻的店铺,老式格局的窗户门扉,黑瓦白墙硬山脊的造型,这些都毫不掩饰地向人昭示着其原生的真实性,这就比其它很多所谓的古镇民居真实的多。让人在多年以后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江南明清民居建筑,这是乌镇的本真价值。这点也是其他古镇无法和它比拟的。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古代民居,是我乌镇之行的最大收获。同时我也在想,这些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和石板街道,历经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至今还保持得如此完好,这真是一个人间奇迹。

既然号称枕水人家,乌镇民居就多依水而建。一条亮亮的水道也由市河的“访庐阁”入口经东栅双桥而出。水道两侧各成体系,亦街、亦市、亦场、亦居。水道是乌镇人的生命之道。有人居有人去的地方都有水道。乌镇人把水道通到房前屋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灰色麻石砌成的石台阶,用来浣洗和做码头之用,乌镇的先人还在水道上建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石拱桥。据说乌镇桥数之多傲视江南六大古镇,桥数最多是在康熙年间,在方圆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建有石桥124座,现存的也还有四十多座。现在从“访庐阁”的应家桥到东栅的双桥,不足一公里的河面上就横卧着八座古石桥,乌镇桥多可见一斑。

到乌镇当然要去看茅盾故居。看看这位文坛泰斗生活的地方,是否也能沾沾灵气。茅盾故居就在水道的北侧街口。斜对面就是林家铺子。后来这家店铺成为他的一篇名著。茅盾故居临街,门楣上的匾额是陈云题写的“茅盾故居”,后园中的墙壁上还挂有一块“茅盾故居”的匾额,则是叶圣陶写的。房子狭长窄小,阴暗潮湿,发出阵阵霉味。一个窄窄的院子,靠着院墙有一棵棕榈树和一丛天竹,据说是茅盾亲手栽植的,现存的故居也是茅盾当年主持翻修的。这地方看不出有什么灵气,茅盾从这里走出乌镇成为一代文豪,全靠他自己的努力。

闲坐在乌镇老街的一个角落,浅浅地品一杯浓酽的香茶,让光阴停止在这个美妙的时刻,让优雅溶化在古镇的浓荫里,轻松而惬意。对着小桥、流水、人家,体会一种轻缓的原始生命魅力,过着一份清雅与自在的生活,从容地清点着精致而又缓慢的日子。这是一个游人对乌镇的印象。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e0f7101007ygz.html2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