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2006-07-30 15:40:48 大中小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游完苏州拙政园我们就直奔江南古镇——浙江乌镇。乌镇原来没有在我们的旅游计划里,原来我们和旅行社定的是苏州的一个著名的水乡。后来有同志提议说乌镇不错,不仅是江南知名的水乡,而且文化底蕴很厚,建议到乌镇去看看。在和随行导游协商解决有关费用问题后(到乌镇游的门票要高一些),我们才得以有缘领略乌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乌镇是京杭运河边上的古镇,虽然不是三吴都会,仍旧自古繁华。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临窗取水,傍桥而视,杭白菊、蓝印花、三白酒,传统物产影响华南几百年。拳船香市高竿等独特民俗让江南乡闾文化一脉传承。明建学社,清立书院,成就几代鸿儒。正所谓江南多才子乌镇属最多。 谈到乌镇的才子,大家自然会想起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茅盾先生。茅盾,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乌镇人。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 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 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 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 年5 月到延安。1940 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 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 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 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的游览是从乌镇的逢源双桥开始的。逢源双桥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 ,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极目眺望乌镇,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乌镇全镇有一百多座古石桥,在中国古镇中首屈一指。形状各异的古桥连结了乌镇四通八达的镇河。从南宋到明清,每座桥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故事。据说茅盾故居前三里塘河上的应家桥,相传吕洞宾正月下凡到修贞观,曾扮为老头在应家桥上卖汤圆,大的卖3纹钱,小的卖5纹钱。乌镇人都说,茅盾儿时也是经常到这桥上走走、玩耍,才这么出名的。我们沿着乌镇东大街一路走去,先后游览了香山堂药店、百床馆、宏源泰染坊、茅盾故居和茅盾纪念馆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宏源泰染坊的蓝印花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