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 |
[游记]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枕一河春水悠悠 裹一江酣梦绵绵-乌镇 2008-04-02 14:27:56 大中小 标签:旅游悠悠荡荡 16日 昆山真容 第二天到汽车站坐车去嘉兴,才看到昆山的真面貌。主商业街的繁华程度,不亚于一般的地级市。近年很多企业都来这里置地建厂,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昆山正成为苏南地区最大的加工厂。 嘉兴 陌生的感动 坐上车已经中午时分,我在车上呼呼睡去,临近嘉兴才醒来。邻座的男人居然开口找我借镜子。我犹豫了一下,撒了个谎,拒绝了。后来才明白,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开场白。接下来,他喋喋不休,说了一堆自己如何彻夜辛苦工作的话题。可惜我不是老板,不然要感动了。我礼貌地附和着聊了些发展形势的话题。他是嘉兴人,工厂开在昆山。知道我要去乌镇,他有点不屑,乌镇不好玩,深圳香港才好玩。我就明白他好玩的含义了。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又在宁静中寻找喧嚣。我们一直追逐伸手不及的美。有同事留言:We 昆山往嘉兴的车只停北站和南站。但到乌镇的车,只有西站才有。汽车在路边把我们扔下,绝尘而去。我有点懵,想发脾气。那个嘉兴人伸手拖起我的箱子。我犹豫了一下,虽然敢于和陌生人讲话,但没想过要跟着陌生人走。他也有点犹豫的样子,但还是坚持把我送到西站,直到我买好往乌镇的车票,才转身离开。走的时候,他往我手里塞了张纸条。我礼貌地收下,随手塞进包里。离开车还有一个钟头,我去了一趟洗手间。出来后,很意外地又见到他。这次,他手里多了几个粽子“嘉兴也没什么,这是特产,你就带上吧”。他有点不好意思,鼓起很大勇气的样子。我还是礼貌地收下,然后淡淡道别,不给谁留一丝难为的刻痕。 到乌镇后,我打开纸条,发现上面留了他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呵呵,陌生的嘉兴,因这份陌生的殷勤而显得亲切。在这个纺织品城市里,留下一丝陌生的感动。只是纸条上“姐”这个称呼,让我郁闷得差点投水。兄台,我有那么老吗?!不管怎样,我的行程还是顺利进行了。 等车的时候,来了一群退休的男教师,听口音应该是上海人。其中两个长得很特别的老头,拿着相机互相照,欢声不断。我最终还是没有掏出相机把那个不亦乐乎的,有着两个大门牙的瘦干老头照下来。后来,我们上了同一班往乌镇的公车,第二天,又坐同一班车返上海。 乌镇 到达乌镇,已经是下午四点半。来之前,我电话订好了晚上住的民居。主人洪阿姨早已等候在车站。她四十出头,长得颇为清秀,年轻时想必是个美人。我把箱子交给她,开始了颇为紧张的枕水之行。 乌镇的景区分为东西两栅。东栅保存得比较好,尚有居民生活,有浓烈的人文气息。茅盾故居、林家铺子就在这里。西栅则是近年新开发的,在原来的格局上,新建了一批仿古民居。整个西栅主打的是夜景,一般游人都是白天在东栅,晚上到西栅。 东栅 枕水人家 石板青青 亭楼玉阁里 伊人觅不见 软语声声 栏栅独倚处 美人正迟暮 洪姨把我领进东栅牌坊旁边的小旅馆,要我把箱子留下。细问缘由,我才知道原来东栅景区内是不许旅客留宿民居的。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无法驱逐枕水而眠的欲望,同意把箱子留在栅外。她往我手里塞了张门票,叮嘱若有人问起,就说是导游给的。我跟着她在小巷子里七拐八弯,来到一条颇有特色的小街。她指了指前面右手边一扇门,说这是第一个景点,然后径自向前走去。她眼神闪烁,走前一再叮咛,我们要装做互不认识。我在原地懵了一会,仿佛还没从公车的颠簸中醒来。直到她身影消失在街尽头,我才一脚踏过旁边的门槛。门里的小伙子伸出手来,门票!我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卷成一团的东西,递过去,并做好被驱逐的心理准备。还好!他看了下,盖个章还给我。 这是个当铺,有着老旧的大木门。门上的花纹古朴自然,煞是好看。进了房子里面却没什么看头,就是一个老式的柜台,上面竖了高高的窗棂。有几把椅子和老旧的算盘。光线太暗,房子里黑乎乎的。四周一个人也没有,静悄悄的。我赶紧转出来,顺着来时的街道慢悠悠往前走。洪阿姨忽然不知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小妹妹,你要走快一点,前面还有很多景点呢,要抓紧时间。我刚放松的心情陡然收起,顺着她指的方向前进。 宽阔的石板街道和两边的店铺让我想起某出电视剧里的场面。临河的食店挂出“枕河人家”的牌匾。门口摆着菜牌,上面的菜式大同小异。没走几步,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小广场。正中有一道观,大门紧闭,两边的侧门前立着“出口”“入口”的牌子。右侧门边有一团人马正在导游的带领下有序进入。对着观门有一老式戏台,雕梁画栋已褪去当日色彩,暗淡无光,更显岁月沧桑。台上一老翁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桐乡花鼓戏。信步走入观内,进门就是天井,正中有一个香鼎,鼎内香火缭绕。一些信男信女正虔诚地詹拜。透过侧门,我看了一眼里面的神仙塑像,然后往左侧的厅房走去。里间有一暗厅,里面正上映民间皮影戏。昏黄的灯光,艳丽的木偶,沙哑尖利的嗓音把游客们都钉在木条长凳上。 出了门,居然又看到洪姨,我吓了一跳,仿佛自己的影子突然站起来一样。她笑着指了指前面的街道,轻声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楚,但明白她的意思,径直向前去。第二天早上才知道,这才是东栅古镇景区的出入口。矛盾故居、百床馆、民俗馆等景点就在这条街上。尽管天色已晚,还有不少旅行团在街上穿行。我跟着他们进了几个景点,顺便听听导游的讲解。矛盾故居里陈列了这位文学巨匠生平的一些重要书信,并且把一些主要作品张贴出来。林家铺子就在他家的斜对面,可惜我匆匆而过,竟没留印象。 这段石板路与别处明显不同,呈暗青色。随处是坑坑洼洼的小洞。凹陷处光滑可鉴。据说这是保存得最好的一条石板路,摄影者到此必拍的景点。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关于石板街、绵绵春雨、油纸伞和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想象着,她就在某个时空里,和我正擦身而过。我不禁放慢脚步,收起全身的力气,去感受这种散发着郁郁香气的情怀。 两边的店铺都在噼里啪啦地收摊、关门。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小栅栏,有人正倚栏观街。右侧的一扇栏栅前,两个银发老婆婆正低声说这什么,神情淡然。后来,逛完整个东栅,很是感慨。虽说这里依然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但留居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鲜见壮幼。想当年,吾皇出巡,江浙地区,尽是红颜青鬓,莺歌燕语。今我慕名前来,却是如此这般情形,不禁扼腕。 立在桥上照了些流水人家,然后在水边倘佯,从夹着香烟的老太婆手里接过青果子,站在窗外看屋里的老头下棋……留了些游人风景,同时也成为别人的剪影。水里有挂着灯笼的乌篷船悠然划过。一句诗一直在耳边徘徊——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整个东栅很小,我慢悠悠地走,一个小时就逛完了。在一处偏僻的小树林里,洪阿姨又迎面而来。这次,我做足了心理准备。她提醒我景区很快就关门了,然后告诉我晚上去西栅看夜景该怎么走。我按着她的提示,匆匆出了门,向西而去。路上经过一个小菜场,看到一些从未见过的小青菜。小贩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好像我压根不是个游客。 西栅 夜色如此美丽 顺着路牌一路走,前面已渐荒凉,我心生疑问,还是坚持往前走。人声尽头,骤见西栅东大门。大门和售票厅中间是很大的一片停车场,可想象到节假日时车水马龙的盛况。从售票处到西栅景区,要通过一个码头来摆渡,每十分钟一班。四个船夫分站在船头船尾,手里拿着长长的竹篙。登上船的时候,夜幕已经下来了。栅内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灯光映在水面上,给静谧的运河水披上一袭艳丽的盛装。船上有四五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小伙,谈笑风生。爽朗的不带任何杂质的笑声,惊起远处的水鸟,在水面划出美丽的弧线。春水夹杂着寒雾,透过船舷漫进船仓,卷起阵阵凉意。我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一口清凉的空气。五分钟不到,船就靠了岸。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3213c101008zy8.html2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