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千年乌镇,我心中的圣地 |
[游记]千年乌镇,我心中的圣地 |
2008-05-22 sina.com.cn |
乌镇行吟 那是烟花三月的时节,我和家人一起踏着雨露来到了江南。 惜别了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我们驱车前往江南水乡乌镇。 车行至桐乡,滂沱大雨不期而至,不便在杭白菊产地过多停留,只能在旅游车上做着下一个目的地——乌镇的美梦。对于旅行社选择了乌镇,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周庄,我并不感到惋惜。我明白在周庄不会嗅到我所期望的气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夹着个周庄”或许只是躺在梦乡里的童话。刚刚在上个月得知画家陈逸飞英年早逝的消息,这位艺坛奇才可能不会想到当时的那幅《故乡的回忆》的画作竟会给周庄带来怎样致命性的“毁灭”。先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这个曾经安逸温馨的小镇好像突然间被打破了宁静,渐渐地声名大噪。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看准了商机,纷纷进驻周庄,带着对富裕生活的憧憬,做起了交易买卖。喧闹起来的周庄越来越让游客们失望,人们惊讶周庄不再是原来的周庄,不再是那个让三毛热泪盈眶的周庄,俨然变成一个打着江南水乡幌子的商人。同为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乌镇)的乌镇无论名气还是规模都小了很多,受商业化的冲击也只是近几年的事,随团的张宏导游也很赞赏乌镇人将旅游与购物一分为二的明智作法。我理想中划为旅游的那部分应该是幅雾雨朦朦的水墨丹青,油画太浓重,水彩太明艳,壁画太呆板,漫画太轻浮,唯有地道的中国水墨画才能写就它朦胧的意境。 可惜天公不作美,雨中游乌镇的那份惬意我们无福消受。精明的乌镇人将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围得水泄不通,入口处添上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楼前电子屏上反复闪现着“乌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字样,倒是觉得有些弄巧成拙。尽管如此,我还是带着 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遗憾的是茅盾故居里面正在翻修,它所带给我的印象只能是低矮阴冷,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大气。你很难相信这竟是一代文豪曾经的住所, 乌镇的林家铺子就设在茅盾故居的对面,这当然是个不错的商业借口。庆幸的是刚才那场雨掸去了不少的尘嚣与喧闹,停车场上寥寥无几的BUS也告诉我们今天乌镇并没有多少客人。 在那条幽深的老巷里走得越远,越觉得自己像走在乌黑的云雾里,等到又回到河边,青得发浑的溪水又渲染了那种沥青类的色调,似漫无边际的泼墨,弥漫着氤氲,在我的照片里浑然如一,模糊地难以辨清哪里是水,哪里又该是人家。有人提醒我是水阁的功劳,于是我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对岸那一排水上建筑,似聪明似愚笨的乌镇人为扩大空间,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版,凭窗可观市河风光,竟成为绝佳风景。 来乌镇前,我偏执地认为在这里不可能找到地道的水乡人了,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无论是漆褪迹锈的水阁窗边,还是纹斑理驳的石桥头上,总可以发现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懒散地倚着,悠闲而不急躁地瞥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偶尔有水声潺潺,橹声咿呀,乌篷荡舟,幸运地被我摄入了镜头。走在廊棚下,我开始天马行空地傻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9f348010087li.html1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