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到乌镇的时候,乌镇比实际更美了。 在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朋友们一起到了心中梦寐以求的梦里水乡——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 乌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中开发最晚的古镇,因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来的风韵,水乡处处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风貌,是真正的江南古镇。三年前我去过周庄,虽然它的名气没有周庄响亮,但是它的古拙与原始却是周庄不可比拟的。乌镇有全国保持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临河水阁,桥街相连,古色古香。 走过镇前广场中央的一组人物铜像,穿过和镇名及为相符的黛色门楼,我们一一照相后,慢慢进入这片被刻意圈起的古老水乡。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大船,是过年的时候来演社戏用的,高高的桅杆,又十米那么高,导游说,当地人以能爬上桅杆为勇。目睹此船,让我想起当年鲁迅看社戏的情景。 无论是窄窄长街的两边,还是沿河长廊的一侧,开着门的多是些手工作坊,做着各种布艺、剪纸、木器、竹编和小吃,精致得令人产生强烈的购买欲,只想将它们全都揽入怀中。在三白酒坊,我们特意品尝了当地的“三白酒”,入口甘冽,后味绵长。真后悔当初没有带二斤回来。 古老的建筑毫不吝惜的充当着现在的民居,木门土墙、雕梁画栋无不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令人恍若隔世地穿越着明、清。 在古老的建筑之间,我们看到一些老人戴着老花镜在做一些活计的情景。在染坊,我们看到了蓝印花布,好似时光又把我们带到若干年以前,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导游说,镇里的年轻人都搬出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不禁想,若干年后,乌镇有谁居住呢? 江南水乡素来少不了河道、廊桥,只是此刻河面虽然平静,但在这冬季阴霾的天空下,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一群群小鱼在自由的嬉戏,时而翻出一点浪花,荡起阵阵涟漪,似乎要给古镇增加一些冬季少有的生机。此时,我后悔没有带上鱼竿,你想,独钓乌镇,不也是另一番情趣吗?细想,罢了,旅游景点,钓鱼也太那个了吧!河道上停着一排排乌篷船,一字排开,煞是好看,我专门抓拍了几张照片。几个同学,专门乘了乌篷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船儿滑过河心,刻画出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却始终画不出那一层古韵。 乌镇因古风犹存而出名,因茅盾而更出名。是什么样的建筑中走出了这样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呢?那是一座当地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可能因为天气原因,屋内显得异常幽暗,我想照相只能开闪光灯,给人几乎有一种局促的感觉。幸好屋外有个狭小的庭园,内有茅盾当年亲手栽种的棕榈、天竺、冬青、扁柏、果藤等植物,阴冷下的绿色让老屋也不觉变得生动起来了。茅盾的书房并不象通常那样选在僻静所在,而是放在了沿街的那一间,也许经过了当年人行车走的嘈杂才练就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的坚忍毅力吧。 很遗憾,那天镇中心广场的古戏台上没有唱戏,人冷冷清清,只有一群群的过客来,才显出它的人气。这戏台也很高,建在了两层楼的高处,想来当年的乡戏一定风光无限,观者无数,才建了如此高的一个戏台吧。如果现在演戏,也一定有不少看客吧。 要离开了,回首再望一眼,这多阴雨的江南,这没有了红灯笼的小镇,历史眷顾着它,久久不忍离去;我亦眷恋着它,一任它沉入我的眼底、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