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中学时就从课本上拜读过茅盾先生的名著《子夜》、《林家铺子》。其中对水乡乌镇的描述,让人心驰神往。虽然它离我家不是很远,但我从没去过这向往的地方,上暑假放下高考的学习压力.终于有机会走进了江南水乡——乌镇。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造就了江南水乡文化。 “吴歌四起木栏栅,水阁齐开蛎壳窗,试唱望江南一曲,澄江北去即吴江。”这是清人陆世采所作的一首船棹,诗中赞美了乌镇水陆通衢的繁华景象。乌镇的水道连接着运河,央视的戏说运河着重介绍了乌镇的小河人文。小小的船埠头把江南的丝绸、水乡景色通过古运河传到了千里之外。 漫步乌镇街坊,恍若走进了一个古建筑博物馆,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木房、弄堂穿插其间,小河串连全镇,真有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感觉。由上万条石板铺成的三里画廊、小码头、石拱桥如画卷般随着人们的脚步或左、或右徐徐展开。木构的老屋门对门、窗对窗,一头连着水,一头搁在岸。不时有小巧玲珑的乌蓬船静静地从河中穿过、荡起水波涟漪。那吱咯吱咯的摇橹声仿佛让我穿越了千年时空。 乌镇的小小之河在远古曾为吴越两国疆界。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乌镇无山可采石,真不知千年之前的古人用了多大的毅力,才把上万条石板开采、运输而来。乌镇的石板本身就是远古历史的见证。《乌镇志》曾有诗赞曰:“ 借得他山石,再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乌镇的石拱桥已成为中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那长虹卧波的气势,张弛有度,或典雅凝重,或朴素自然。每座桥都很有力度,生命的张力在经历千年之后仍伟岸地显露在水面上。这些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灵气的古建筑在水乡担任了交通、连接的重任,更是一座座古代艺术品,向后人昭示着历史。我很喜欢看小船从小桥中穿过,一艘、二艘……看微风吹摆嵌在石缝中的劲草,感叹它顽强的生命力。 假如是朗月的晚上,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完美:你可以站在桥顶在月光的衬托下与古桥对话、与古人对话,看桥下静静的流水。坐在清凉的桥石板上遐想:在清晨的氤氲之中茅盾先生身穿长衫迎着晨雾,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外出求学;看早起的女子挽臂在石埠中浣衣,聆听有节奏的棒槌声;一两声的雄鸡啼鸣更添增了小镇早上的幽静。你也可以在晚上站在石板桥上观看《林家铺子》再度上演。“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这是乌镇桥与船的遗韵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