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之行(续) |
[游记]乌镇之行(续) |
2007-12-17 163.com |
乌镇之行(续) 坐上人力三轮车,师傅说要带我们去老街,七拐八拐的小路,路况也不是很好。朋友就和那师傅聊天,一问之下才知,原来他也不是当地人,而是四川人,三峡移民的时候,他和很多四川人出外谋生,听说乌镇不错,又不吝惜力气,就在当地落户,做个三轮车师傅,妻子开家四川菜餐馆,儿子在老舍小学读书,马上就毕业了。路上碰到其他三轮车师傅,听打招呼的口音,确都不是当地人的口音。 老街真是老街,似乎老的只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沉淀,没有多少现代的气息。还有种让人不忍打破的宁静,好像被人打扰就是很大的亵渎,哪怕你怀着敬仰或者虔诚朝拜的心情。而我们这些游客,还是不管他本身是否愿意,被他的历史甚至宁静吸引而来。 路况不是很好,老街其实也只是条并不太长的小巷,南北走向,路并不宽,只容两辆三轮车相错而过,路上也不是很平整,据说原来是青石砖铺的,后来为了专门建设东栅和西栅的旅游景点,都撬了去铺那些路面。两旁的房屋都是木质的,木质的门窗已经变成褐黑色,满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感。门楣上还多少残留些装饰的花纹,可以看出都是一些很吉祥的文饰。师傅说中间有个名人故居(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个名人了),我们停下去看,很偏僻的,拐了两个很小很小的门洞才进去,其实里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所残留的已经不多,有个已经被封死的门楼,可是看到是三层的牌楼,上面的雕刻倒是还很清晰;有面房屋的外墙,木质的窗棂上还有很美丽的文饰,只是已经换成玻璃的内层,窗下还有一些已经有些模糊的石刻图画。再抬头,可以看到几个已经有些不全但是依然很精致的檐柱,上面镂刻着人物花鸟虫兽。 老街太安静了,连人们之间说话似乎都轻声细语的,东面临着的一段运河,没有船来船往,连水似乎也是静止的。耳朵只能听到点鸟鸣声,所以的感觉似乎都要集中于精神的交流。老街中几乎没有什么人,大多数的房屋都紧闭着,有个小茶馆开着,外面的招牌是个已经有些破旧的布幔,就一个茶字。里面已经有些破旧的褐色桌椅,坐着几个上年纪的人,安静喝茶打麻将。在一个看着很眼熟的地方站住,旁边店铺的老板就来介绍,说是黄磊和刘若英就是在那里拍《似水流年》的,还拿黄磊的照片给我们看。是家卖乌镇特色手工艺品的店铺,有很多当地的蓝印花布做的东西,朋友看中一条裙子,让我去试,刚好也有个女孩也是挑中那样的裙子在试,那女孩上身是件黑色短袖T恤,身材也好,下面配上蓝色布裙,很有韵味(晚些时间,傍晚我和朋友在西栅散步的时间还碰见她)。而我上面是件白色T恤,颜色对比鲜明,感觉也可以。 旁面还有家卖酒的,说是乌镇特色三白酒,由白米、白面、白水酿制,有用瓷酒坛盛装的,还有用竹筒装的,一节长长的竹子,下面刚好竹节封底,上面竹节为盖,钻有两个小孔,一个用来装出酒,另一个在装出酒时供空气流通,都用蜡封着。看起来很精致,我们就买了一罐(只是遗憾,留给朋友,我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出了老街,我们又去林家铺子转、看了那棵据说是唐朝时间种的银杏树,傍晚去吃了当地的羊肉、酱鸭、白水鱼,沿着京航运河走走,去西栅转转。 知足而后止,第二天我们就坐上了开往杭州的车,离开了乌镇。 (附:其实,是选博客背景的时间,看到这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背景,想到我的乌镇之行。其实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需要好好住一段时间,细细走走看看。而我不过又是走马观花。我又看了乌镇的旅游网站,很不错,都不是我写的这些琐事。如果可以,看看也很不错,也许还会心向往之呢。)
|
转自:http://wwli520.blog.163.com/blog/static/30235646200785104139505/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