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印象 |
[游记]乌镇印象 |
2007-07-30 sina.com.cn |
钟桂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高级编辑。主要作品有:《茅盾传》、《茅盾与故乡》、《天涯归客——陈学昭》、《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等十余部。 品味乌镇,一股氤氲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里,每个人都在想像着过去发生过或没有发生过的往事,历史时空的交错,成为驰骋千年的思绪风帆,成为每个到乌镇的人的心里的一道风景,现实洒落在淡淡的斜阳余辉里,褐色的石板路,石帮岸以及帮岸上廊棚,带排门的店铺,错落无序然而实则有序的青瓦面,由于岁月的关照,变成黑色深褐色,沐浴在金色阳光里的现实,也脱不去历史的气息,光是新鲜的,现实的,透出来的气息是历史的。无论你想到还是没有想到或不愿想到,历史永远和现实联在一起,无法改变。因些,在扑面而来的带着水乡特有气味的历史气息环绕周身的同时,心灵也被这中国乌镇的历史所震撼。 一代一代的延续传承,构成历史和现实无法抗拒的景观,人类也如些,和人类紧密相联的居住地亦如些。中国地大物博,想想西部沙漠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当年金戈铁马,市廛繁华的驿站,草繁马肥的村落,倏忽间消失在历史和黄沙的广袤里,这是历史的残酷也是历史的规律,善待历史,就是善待现实。沿海地区的一些在上个世纪下半叶新建的市镇,虽然至今尚未有一棵上百年历史的大树, 乌镇的繁华,乌镇的灵秀,乌镇的深沉,全是乌镇历史使然。东西南北各长七华里的市镇,在杭嘉湖平原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小街上的每一块踩得凹下去的石板,都可以向每一位曾经走过或没有到过乌镇的人诉说历史的往事。我曾听一位北方来的学者说过,在乌镇,每一脚都踩在历史上。因此,在乌镇,看到的是历史,踩到的也是历史,所以得轻轻地走,静静地看。喧闹并不是乌镇的常态,而静谧才是乌镇的本性!清晨,乌镇的薄雾,似蝉衣似纱笼,朦朦胧胧的现实意境,将整个水乡古镇变成人间仙境,让人呼吸着湿润空气的同时感到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倘是春天的早晨,乡村的美和气息也随着晨风飘到镇上,弥漫到镇上角角落落。然而从清晨的薄雾里,隐隐约约能体味到乌镇的往昔。延续了千百年的茶馆里,依然人声鼎沸,满口的乌镇本地方言透出融融的乡情;河埠上提水洗衣的身影在晨曦里随着乌镇的历史晃动了千百年,依然那么矫健和朦胧;小街上的人流仿佛走不尽流不完似的,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世世代代的街坊乡邻都在小街上来来往往,早晨走来,走过黄昏,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更像黄昏,黄昏是从早晨走来的,品味过去,灯火阑珊,先民们的智慧,先民们的物质遗存构成了今日的中国乌镇,构成了今日中国的乌镇世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又是从今天开始的,太阳又从水乡晨曦中升起。 阳光是软软的,气温是适中的,水光潋滟,和风细雨,垂柳下碧水一泓,桃花开处蝶来蜂往。恬静的乌镇有着不算独特却不一般的文化。 阳光的充足和雨水的充沛带来湿润的气候,乌镇四乡变得丰衣足食——蚕桑半年稻,穿有丝绸,吃有白米。因此在乌镇历史上因四乡饥饿而发生的血案相对于其它地方少多了!故有人说,乌镇这个地方自开发之后历朝历代少将军而多文人,这实在是地理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深层次的探究,是地域文化造成的人的性格取向。在年日照时数为2000多小时的地方,给人的心理上的影响是温暖的、安全的。在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自然经济时代里,这2000多小时的日照力量巨大,无以伦比,影响着方方面面,慢慢地在性格里亦悄无声息地滋长出一种温和的精神追求!所以乌镇这个地方,历史上民风优雅,重学尚文。而学校多文人多成为这个水乡古镇的一道独特风景。 据记载,乌镇的文化教育在南宋时已甲于一邑。明创学社,清建书院、义学、私塾等,林林总总,绵延不绝。到抗战前,多元办学在乌镇仍蔚然成风,据说官办的、私办的、商团办的、教会办的各类小学达十所。这在一个近万人的小镇上,可谓十分繁荣了。正因为如此,科举时代的乌镇,自宋至清,考取进士64人,举人167人。也正因有这样的底蕴,乌镇与宁波等地不同,从古至今没有产生过大商人,在国内称得上商界巨擘的,只能出在宁波。而乌镇,只能出文坛巨匠。看来,地域文化造成的这种特征和差异也是一种规律,不可更变。 乌镇的小街是名副其实的,首先是街的事实。所有被称为街的,都是因为两边有店铺的缘故。而乌镇的街临河而修,而且因为有河,两边店铺也有区别。靠河边的店铺称[下岸],对面的店铺在乌镇却没有称[上岸]的习惯。这就是水乡古镇带来的文化,带来的特色。其次是小街真小,乌镇南栅、北栅、西栅及市中心的每一条老街都很小,小到宽不到盈丈,一副馄饨担换个肩挑都困难;小到邻居晒衣裳竹竿搭在对面邻居的窗台上,走在街上,常常被刚晾出来的衣裳水淋着,躲得了这一次,躲不了那一次。所以过去走在乌镇小街上,不少人常常眼朝上看,昂着头走路,主要是防备被晾在上面的湿衣服淋着。乌镇的小街还有个特点,就是长,一个小小的乌镇,人口不过万人,但街的长度在杭嘉湖乃于江南小镇中算个奇迹,东西南北都是各长七华里! 街是乌镇的小,街是乌镇的长,韵味也是乌镇的足。感觉走在这样的小街上,听着各种不算大声的吆喝声,闻着店铺飘出来的诱人香味,熙熙攘攘把你挤进各种店铺,不买东西看看地方风物上特产也是一种享受,也算一种消费。惟有如此,仿佛才像进乌镇,才品味到、感受到乌镇的韵味。 换一种眼光看乌镇,无论是人文,无论是桥还是河,无论是民居或相宅侯第,都可以读出多重含义,都可以寻觅到文化的隽永和经典。徜徉可以慢慢看,慢慢品,疾步可以领略乌镇文化性格中的快节奏。水乡的灵秀和阳光的充足,蓝天白云下老屋被抹上一缕阳光,让人感到历史的生命在复活。静物在运动,动物却凝固在历史的记录里,让人回味无究。无声的喧闹,让乌镇风情在大俗里得到升华。乌镇的香市古已有之,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档次不高却非常热闹,各不相同的心情汇成一个祈盼国泰民安的共同心愿,然而换来的是连年兵燹和天灾,失望了的百姓渐渐失去热情。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香市的热情为其他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所代替,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乃至当地年轻人记不起来香市为何物。而新世纪重新兴起的水乡香市,已不再是本来意义,化妆表演突出的是旅游风情,今人尽可一显身手或一笑了之。蚕花祈求也是表面文章,新世纪中国农民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bb08f701000a1y2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