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游记第一篇夜 |
[游记]乌镇游记第一篇夜 |
2007-08-02 sina.com.cn |
(备注:1.以下图片分辨率均为1024*768,为了在文章中能完整显示而限制了尺寸,您可以将其另存到本地后查看完整大小的图片;2.以下图片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阿聪(leecss@tom.com)”并联系作者本人) 看过了很多画家笔下的江南小镇,心中总是很向往那木楼白墙、杨柳依依的意境。正好到嘉兴来出差,我便挎上相机,准备去乌镇走一趟。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我们到乌镇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到已预定好晚上住宿的彭阿姨家停了一下,便马上出来,感受黄昏是我的一项重要安排。彭阿姨家在景区的最东面,出门往右百多米边到了景区的最东边逢源双桥。这是并排在一起的两座桥:通济桥和仁济桥,为什么一个地方修两座这么浪费呢,这是因为逢源双桥附近是赏花灯的走廊,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赏花灯时,男的和女的就要分别走一座桥,免得发生擦碰事故,阻塞交通。站在桥上,眼前的古镇暮霭沉沉,给人一种浓郁的宁静。被都市包围的小镇任由暮色将其掩盖,她根本不想张扬,只是需要静静的来想一想,回味每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白天已经被游客们喧闹够了,让她有点茫然,觉得自己不属于人们,而人们也不属于她。 桥的右边有一个剧组在拍肥皂剧。《似水年华》就是在这里拍的,我没看过,听说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走过乌镇,逼迫她将一切裸露,利用了她的身体,然后转身抛弃她。也许她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这样也好,就让我们来到她的墓园祭拜她吧。 逛了下就回彭阿姨家吃了晚饭,饭后我便开始了乌镇的夜游。乌镇的夜和黄昏又不相同,黄昏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忧伤的感觉,而夜晚更多的则是一种惬意和神秘。出了门往左,便是悠长的小巷。两边是古旧的木楼,每一扇门里有什么人在娓娓讲着传说呢?而几千年来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发生和讲述着故事呢?然而这小巷是悄无声息的,也许它看到和听了太多的故事,反而不知道从何讲起。石板路上水漉漉的,断断续续的雨从狭窄的天空撒进来 ,若有若无。回头一望,拍摄场地的耀眼灯光映照在湿漉漉的路上,就像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传送门。 巷子很长,偶尔有人家摆出一些蓝印画布制品等等特产在招徕客人。左边的房子都是依河而建,人们睡在里面,其实就是躺在河的上面,枕水人家由此得名。一路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往前就是出口了,我便左拐,沿着对面的河岸再走回去。这边的河岸都是走廊,以前应该是元宵赏花灯的地方,有很多游客在悠然的喝茶聊天。灯光柔柔的洒落在河面上,没有月光,但是暖色的灯光和冰冷的月光相比,也别有一番味道。记得以前学校便有一盏橘黄色的路灯,站在其他的蓝色光路灯中间,是那样的温暖,就和眼前的情景一样,和我们是那样亲近,不拒绝每一个人。这时的小镇,应该就像古时的妇人一样,梳洗完毕,温柔的陪伴着家人,为读书的相公拨亮油灯,为怀里的小孩摇着扇子哼着歌。 渐渐的雨更大了,洒在河面哗啦啦的响,茶馆的气氛也高涨起来,老板笑着和茶客们说,你们运气真好啊,就是要点小雨,烟雨江南才有真正的味道。雨从屋檐上洒进来,有的屋檐还漏水,游客们却并不懊恼,反而兴奋的把桌子移到淋不到雨的地方,谈论着迷人的古镇雨夜。河对面的房子倒映在水中,影子随着雨丝婆娑起舞,宁静和神秘中又多出来几分热闹,迷离的光影似乎折射出她昔日的繁华。 就这样迷醉了很久,慢慢的雨声停了,人们也都开始往回走,一个个慢慢的溶入夜色中,消失在拐角处。我沿着走廊,又来到了逢源双桥,正好兜了一个圆圈。这里还在拍肥皂剧,从主角的造型和场景上就可以看出。那个男主角的撑了一把油纸伞,在那里很小资很不自然的走着,一看就知道是很次的MTV中的场景。幸好不久他们便拍完收工了,我正准备回家时,一个女孩打着一把伞,从巷子里走出来。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站在那里,也许像我一样,在猜测着别人想些什么,想着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和秘密。数百年前,这里也肯定有窈窕的女孩,站在河边,幽会她的意中人,或者偷偷的想念一个人。这一切沉积下来,却只剩下这幽幽的无言小巷,许多故事,已经没人知道了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虽然我并未探索到什么,小镇也没有告诉我什么,但是我心中隐约有一种领悟。也许慢慢的,我就能体会到它的答案。希望我每次看到这种先人生活的遗景,或者残留的文化时,都能感动和领悟,而不至于和芸芸众生一样,抱着猎奇的心态,把先人的文明当作文物收藏和交易,而对西方的文化却趋之若鹜模仿推崇。既然最终没有答案,那又如何呢?我们心中有历史感就足够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有足够的智慧,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信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0b62850100051h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