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给小桥流水、亭台轩榭、飞檐翘角镀上一层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辉,仲秋的晚风透着些许凉意,摇晃着廊下悬挂的一排红灯笼,河边的垂柳划过水面,又妩媚地荡了回来,此中情景最适宜绘入以白与黑为主色调的中国水墨画,热闹的西洋画是难以体现这种淡雅和宁静的。走进乌镇弯曲又细长的老石板小街,一道斜阳静静地泻在条石上,石板泛起柔和的光泽,让人只想穿着软底的布鞋轻轻地走过,不愿去踩碎这和谐。街边的老茶馆里,依然热闹非凡,吴侬软语透过镂花窗棂随风入耳,透出融融的乡情,黄昏的乌镇美丽得令人怦然心动。这个千年镇落,厚重的历史氛围与特有的江南气质,让人感觉时间就在这里凝固了,停滞不前…… 水是乌镇的魂,桥是乌镇的神,船是乌镇的生命。沉沉的流水淌得如静止一般,水面印着青瓦砖墙,古朴的石桥威严又沉静地横卧,跨越得极具张力,弯弯的桥影倒映水中,桥与水完美地融合起来,柔与刚、动与静融合成一体。一座座古桥风格各异,多建于明清,最多时全镇有一百二十多座桥,素有“百步一桥”之称,现存三十多座。乌镇素来文化发达,读书人多,石桥往往刻有桥联,上了年岁的古桥,藤蔓密布,长着“二百岁的青苔,三百岁的凤尾草”。我们坐上单橹蓬船,橹桨欸乃一声,小船轻柔地荡进河心,就像一下子滑进了一片深蓝色的柔软的梦幻。两岸是保存完好的明清砖木民居,沿河一长溜的廊棚,一排排木质椅静候在廊下,那便是“美人靠”,美人软软地靠在上面看河里的风景,河里的人看她靠成另一种风景。 街边的老宅子里还住着些老人,年轻人大多都到桐乡市去安家了,许多木门上了锁,青苔漫溢开来,无论墙壁,无论门窗,都不可阻止地漫延。从那些锈迹斑斑的锁,一看便知久无人住了,老人们却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水巷两岸人家的木楼是水乡特有的建筑,叫水阁,一半座于岸上,一半吊脚楼式地撑在水面,名符其实的“枕河人家”。“人家的后门外面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这是文学大师茅盾在散文中描述的乌镇水阁。在《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香市》、《残冬》等茅盾作品中,都有乌镇的影子、乌镇的气息、乌镇的韵味,他无法抹去故乡乌镇在他心灵上的浸润。东栅街一幢普通的四开间两进的“走马楼”房屋,就是茅盾的故居,茅盾在这所老房子里生活了十三个春秋。那比较新式的、略带日本风味的书斋,还是三十年代,茅盾用《子夜》的稿费并亲 ....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