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走在乌镇的西栅—叮当日记 |
[游记]游走在乌镇的西栅—叮当日记 |
2007-07-16 thmz.com |
来到乌镇的时候,已经是夜幕微降。就着最后残存的一丝夕阳,我们由一艘非常具有古韵的摆渡船接进了西栅。古老的乌镇被当地人划为东南西北四栅。东栅作为一期景区,早已开发并对外开放多年,绝大多数游客对于乌镇的印象都是由东栅而来。而这次我们去的西栅据说投入了近十个亿的资金在今年年初刚刚开发完毕,还未曾有太多的人光顾过。在晃晃悠悠的摆渡船上,看着船工极具节奏的摇橹动作,大家渐渐将几个小时车程的散乱情绪丢在了身后的岸上,缓缓飘进了带着梦幻色彩的水乡世界。 不同于东栅,西栅的原住居民尽数迁出,留在镇上的除了游客便是服务人员。在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斑驳旧宅中,却隐藏着定价不菲的高档酒店与商务会所,就拿我们住的那家酒店来说,一晚的房费也要过千。不过一旦踏进古色古香的门楣木槛,就会发现里面的种种设施决不亚于哪家四五星级的宾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几乎每一间房间都是临水而居,推窗而听,水流自窗下缓缓流过。这种在现代化设施外面修旧包装,应是西栅的一大特色,虽说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但对于绝大多数属于“叶公好龙”式的游客来说,这才是乡土体验的完善方式。 晚饭后,赶在九点之前去乘坐推荐中的小船夜游。寂静的街道上连脚步声都能听到隐隐的回声,在一路挑起的红色灯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码头,摇船的都是四十多岁的当地妇女,称她们为船娘。船娘并不擅于言谈,问她的话,回答往往比问题还简单。夜色很深,但河两岸建筑的亮化却很讲究,轮廓清晰但并不耀眼,居室灯多却并不繁杂。又因为一半跨于水面上,,灯光倒映于河水之中,水面如镜。只有身后船橹搅动的唏里里的水声,以及缓缓荡开的波纹。每一座钻过的小桥都各具特色,在灯光泛射的桥墩旁,聚集了太多的迎光而来的小鱼,随手抄起一把水,它们四散而去,又以极快的速度重新聚集。河面清风拂面,一切只需体会即可。偶尔的前方岸边,会有守株待景的摄影爱好者伺机按动快门,不经意间,在他们的镜头里,我们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当晚,枕着河水,我们睡得很香。 当天亮了之后,你才发现,西栅的安静不仅仅只属于夜晚,同样属于白天。这里看不到其它古城景区里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氛。在一处片修旧如旧的明清建筑里,偶尔夹杂着的一些摆有柜台的地方,也多是风景的意义多于生意。没有兜售的声音,也没有拉客的用意。就在这种随意的走动中,我们逐一拜访了当地颇有特色的酱油坊、冶锅堂,还有手工操作夹杂简单机械的缫丝厂、手工织锦作坊。那些操作工的率性与悠闲,使得我一度怀疑他们作为演员的成份要远远大于他们作为手头那份工作的工人意义。 西栅的确很特别,粉墙黛瓦,深弄曲巷,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中,你很难分辨出哪些曾是经历过岁月沧桑留存下来的秦砖汉瓦,哪些是精心粉饰、以假乱真的现代手笔。你随处可见风侵雨蚀的痕迹、铜绿铁锈的斑纹。各式各样木质门窗上,一样可见虫蛀、磨损。背阳墙角的在砖石上,同样是苔色深深。其实说白了,所有的江南古镇也都大同小异,草木砖石不过应景而设的种种俗物。常有人叹息,任何的古韵乡风,在纷至踏来的游客人流里、在比邻而挑着特产售卖店中、在喧嚣机械的导游词后、在疲惫紧张的脚下行程中,终将荡然无存。最多不过成为一张张流水生产的“到此一流”的纪念照片而已。 西栅却难得地拥有了一份从容与宁静,尽管这也是投资作用的结果,但至少它做到了。 阅读全文 | 回复(6) | 引用通告 | 编辑 |
转自:http://blog.thmz.com/user1/13/archives/2007/15874.shtml2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