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之行 前几天去了躺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一开始的时候真是不太顺利~去的时候被告之要想坐上有座位的班车必须再等1小时,没办法大家就在车站前广场傻傻地坐了1小时;终于到了乌镇,准备提前买回程票的时候,又被告之卖完了,让我们到时候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上加班车;最惨的要数买门票的时候,当我们毫不犹豫的拿出学生证要买学生票时,工作人员指着旁边的告示回答我们,大学生不能买学生票。一看边上的告示,上面竟然写着只有中小学生才能买学生票,这不摆明欺负我们嘛,大家都是学生,还差别对待,而且这待遇也相差太大了,这样以来就要多掏40块钱啊,当时真是没想法了,决定以后出去玩一定把我高中时的那本学生证也给带上,以防下一个万一啊。 虽然,进景区之前有那么多不愉快,而且有一会儿我还不自觉地想起了去年那伤心的木渎之行,但进去游完之后,发现这次旅游还是挺值的。一进景区的大门,两边都是些小树林,偶尔有些花卉点缀,怎么看也像是在公园里,不过走过一段石板路,一条小河,两排小屋便显现出来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我们也不失时机,就从这儿开始“跟团”了,目的嘛就是蹭导游了,呵呵,当然手上的相机也不闲着了,该拍不该拍的全都给了上镜的机会。 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东街也就是小河的北岸开始的,这一边主要是看些民居、古建筑和展馆之类的,所以我们主要是按着顺序一处处慢慢看过去,在这一带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叫“宏源泰”的染坊和一个皮影戏馆。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一些染坊的大概样子,高高的竹竿上挂着几匹布,但究竟这布怎么染出来的,还真不清楚。当时来到这个染坊,真是充满了好奇心啊,一个个的染缸都能很仔细的盯着还不住的在心里揣摩这颜色怎么到布上去,不明白了就看看一旁的说明。到了晒布的竹竿前手就不停了,也不怕那布要是退色了全染我手上会咋样,估计到后来那里的每一匹布都染上了我的指纹吧。最后用这些个蓝白相间的花纹布做出来的衣服、帽子都还是挺漂亮的,现在想想真后悔,要是当时我多等些时候买个一样回来该有多好啊~ 再说说那个皮影戏,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个戏了,说是戏其实这更是一门手艺活,好像还是文化遗产来着,但一直没有机会能现场看一下这戏,这次到乌镇正好有个皮影戏馆,可以开开眼界了。说来运气也真好,一到那就让我们抢着了最好的第一排位置,坐在那些个老式的木板凳上感觉还是蛮舒服的。那戏演得好象是一出西游记的故事,这些都是我看着人物造型猜的,因为那戏里的台词,都是用方言说的,从头到尾我楞是一句没听懂。不过这并不影响皮影戏的观赏性,每一个动作甚至是神态的变化,都非常精细到位,惟妙惟肖,难以想象这些个变化仅仅是用五个指头在背后操作完成的。 在东街上,还有一处意外的发现,竟然看到一间书院是文学家茅盾小学时读书的地方,当然现在已经改名为茅盾纪念馆了,这可是我来之前所不知道的。书院里其实实物资料不多,基本上都是文字说明,到是在书院大厅里的一尊茅盾先生的头像和周巍峙先生的题词,很引人注目。我想用相机拍一张照片作为留念的,可无奈人太多,还都想着要在茅盾先生的头像前留影,害我抢拍了好几个镜头,最后一看效果,都像是在给其他人拍纪念照~~ 下午,在跨过了路尽端的一座石板桥以后就来到了小河南岸,得开始往回走了。这一带和小河北岸不同,河面上少了许多民居展馆,都以临水长廊代替了。长廊临水一侧有一排座位,适合游人短暂休息或是欣赏风光,另一侧是一些卖特色商品的小铺子。走在这看似无尽的长廊上,呼吸着古镇特有的潮湿空气,江南水乡的意境已全在脑中闪现;累了,靠在长廊的靠背上,看着小桥流水,听着船桨的滑水声,又是一番美的享受,在这典型的水乡环境中不为之而陶醉近乎是不可能的,要不是时间原因我还真想来一回“枕水江南”呢~~ 走完长廊就是一小段河堤,在那可以用手真切地去感受一下古镇的水。设置这段河堤大概就是考虑到让没有去坐船的游客也能有机会亲密接触下水这个古镇的灵魂的原因吧。不过我没有去感受,只是在那多照了些照片,原因嘛主要是一近看,那水有点脏诶,还是不去破坏我心目中好不容易才有的对这儿的好感吧。 游完乌镇,不虚此行,这儿确实有着江南水乡的意境和灵气,要是游玩的人能在少一些,就会更完美些~恩,下次一定趁人少时再来一次乌镇而且还要多待上一段时间,“生活在梦里的乌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