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 |
[游记]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听说会议组织去乌镇,内心甚喜。自从看了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便被散发着幽静和古朴气息的小镇深深吸引。前年在北京看病的时候,曾和爱人一起到附近的旅行社询问,有没有单去乌镇的线路,一路都是否定的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本就问得很奇怪,乌镇是江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乡小镇,她怎么可能热到让旅行社单独设一个旅行线路,不光如此,我们还被告知,游华东五市会送乌镇之游。看来乌镇的名气虽因茅盾的故居和《似水年华》的缘故越来越大,却不足以成为游人眼中的大风景。后来,乌镇之行就搁浅了,但隐在我心底的那份柔柔地挂念,一直没有离去。两年之后,当我得知即将会游乌镇,心底的雀跃按捺不住,我盼着会议早点结束,早些看到我梦中的江南小镇。 出发那天,我们乘太原到杭州的列车,先抵达芜湖。之后又是四个小时的颠簸,到了黄山脚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秀美神奇,小学课本已经领略过,当我置身于黄山之中,远望着浓浓的云海和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松树,当真是要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幻。然而我的心不在这里,它早已飘向了乌镇。 从黄山到乌镇又是五个小时的车程。早晨5点就起床赶路,一路上似睡似醒。车子在长安服务区停下时,我才用眼睛观察这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南方城市。导游一直在路上说,江浙一带的人很富有,家家户户盖着形状各异的小楼,不光住人,还养蚕。我吮吸着这份新鲜,慢慢睁大双眼,体验着南北的不同。然而这里还是太拥挤,高楼别墅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我向往着小镇的宁静和安祥。 11点10分的时候,我们到了乌镇。导游安顿先吃饭。饭店里全是旅行社带的团队,乱糟糟的。饭店旁边的商铺,也摆满了乌镇的特产。门前有几个商贩,向游人兜售商品。眼前的情景与其他景区毫无分别,这让我有些皱眉。我期盼已久的乌镇该不会也是如此喧闹吧? 吃过中饭,开始了真正的乌镇之旅。我们是从东栅进门,没走几步,就上了逢源双桥。当我还沉浸在桥和水的景色中时,导游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叫逢源双桥吗?众人不语。导游接着解释,这桥被窗扇分成两座,从左边走升官,从右边走发财。然后笑着说,看看大家哪位想升官,哪位想发财。我对这样的导游解说词是十分反感的,如此媚俗,与古朴的小镇气息大相径庭。不过我还是能理解他们,导游当然要投游客所好,如今不图升官发财的人太少了,怪不得他们。从桥上走来,经过一个药铺,这里还保存着原来药铺的摆设,看上去已经十分破旧,但越是古老的东西,在这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小镇越有韵味。从药铺出来,紧接着是古床馆。我一直以为这是乌镇人用过的古床,听了导游介绍,才知道是将明清及至近代的床搬至这里展览,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这些展馆与景区并无多大干系,通过展览,提高景区门票的价格,才是初衷。再然后是什么钱币馆,民俗馆、染布坊、酒坊、茅盾故居,都因游人太多,引不起我的兴趣。我默默地走在游人后,试着寻求一份幽静。 当我独自漫步在这曲折的小巷时,还是感受到了小镇的古老和因古老而透出的静谧。小巷两旁的房屋大体上一样,都是木制门,门前有一小扇缕空的小门,大概是夏天时人们乘凉而用。这里都还住着人家,不过门窗紧闭。偶尔看到开着窗的,我还会悄悄地向里观望,里面是很老式的电视机和家具,不难看出,留在小镇上居住的,应该都是些老人了。小巷中每隔一段便会看到一座桥,连着河对岸的人家。穿过小桥,眼前才豁然开朗。小桥、流水、人家,一幅水乡特色的民俗画卷展现在眼前。枕在水上的建筑是小镇居民的厨房,每天早晨是小镇最热闹的时候,小贩摇着船在河中叫卖,人们在厨房里和小贩交易。价格谈妥后,住户会从家中探下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钱,小贩再将东西放入篮子内,交易成功。这些只是耳闻来的,如今这样热闹的交易场面早已看不到了。厨房的窗下,每家每户都吊着拖把,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也成了风景。他们涮拖把的地方应该就是这河吧。厨房后面高出来的建筑是他们的起居室,窗户开着,伸出来的晒杆上晾晒着枕头、席子和衣服,这里应该是很潮湿的,难怪他们都不能盖棉花被而要盖蚕丝被。视线从高处低了下来,落在了河上面。河水泛着青绿,偶尔能看到游人扔的垃圾飘在上面。河里来去地跑着几条船,坐上去浏览小镇风景,需要80元。没来之前,我是想过要在河里划船的,可现在到处都是生意人的叫喊,姑嫂饼,三白酒,青花瓷,乱得头都晕了,哪里还有划船的兴致。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1119201000byl.html2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