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有不少像乌镇这样的古镇,美丽宁静得像一颗颗珍珠。乌镇除了拥有大家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这可能是它的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发达的的缘故。 乌镇位于嘉兴桐乡县北15公里,距嘉兴市区36公里,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由原乌镇、青镇合并而成,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 一到乌镇,那特有的水乡的感觉扑面而来,有点一步踏进仙境的感觉。走在古镇的青石板上,那份清幽和闲适油然而生;那些古色古香的印花腊染布做成的帽子、披肩、手提袋;那些现场制作的麦芽糖、姑嫂饼,给人无尽的遐想;往右我们穿过一段廊棚就到了有名的逢源双桥(由通济桥、仁济桥组成),记住上桥可是要男左女右的喔。桥下财神湾里有条拳船,每天下午都有杂技表演。 下了桥,看看古色古香的香山堂,在财神堂拜拜财神,在老街上走走,感觉还是不错。进了百床馆,看到各式各样的雕花床,富贵人家的床,设计周密,做工精细,穷人家的床也就一般般了。印象深刻的是千工床,材料上乘,做工极讲究,一张床也分三进,充分感受到主人家的奢华。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乌镇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看过民俗馆,就到了高公生酒坊,一个文气荡漾的地方,必然少不了酒香。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皇帝时,就有当地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到清朝同治11年向工部申请,朝廷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据说,三白酒的来历与一个孝子有关。这位孝子在帮别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一个人吃,想留给母亲吃,就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后来天突然降下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等再想起来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呼呼的了。也实在太穷了,孝子还把这两只软呼呼的粽子拿回家给母亲吃。没有想到外壳剥掉后,立刻散发出阵阵香气,味道出奇的好,母亲忙问究竟,儿子答说上面盖了一层草云云。原来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以后,母子两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慢慢地,这种做酒方法酒流传开来。 一走进槽坊,阵阵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酿坊全是酿酒的坛坛罐罐,一口大缸里还有用了一半的白糯米,那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作坊的酿酒师傅告诉我们,一般用四斤大米才能酿出一斤酒来,所谓“三白”,就是用白糯米、白面、白水来酿酒。旁边的柜台里全是各种包装的“三白酒”,柜台的一角还有一坛专供游人品尝。有诗说千年乌镇千年酒,这千年之中不知“三白酒”成就了多少诗文,留下了多少酒事美谈。参观了制酒过程后,品尝了一口,大概因为是身在乌镇的关系,总觉得那酒有点特别。值得一尝的是酒坊前卖的酒酿,5元/碗,入口绵甜,非常好吃。 印象深刻的是蓝印花布作坊,蓝印花布是属于乌镇女人的,从纺织到印染到针剪,它打发着乌镇女人的日子;头巾、衣服、千层底、腰包,它装扮乌镇女人的美丽。在蓝印花布作仿内,你可以看到纺纱、织布和印染的全过程,在染坊的天井里,布衣飘飘,宛若飞天。乌镇女人的精巧,全体现在蓝印花的手工艺品上,并且她们的悲喜好恶都淋漓尽致的发挥到印花上去,使每一样蓝印花的作品,都很富个性,一幅幅印染好的蓝色花布高高地挂在竹竿上垂到地面,随着风摇弋,花布上那传统的白色印花此时显得非常漂亮,而且每一幅都是不一样的花纹。人们纷纷涌到花布前,拿起一幅或几幅裹在自己身上,留影纪念,就象在给自己做新衣裳一样,而那些姑娘们在花布的映衬下,宛如含羞的新嫁娘。 看完木雕馆里精美的木雕,顺便看了钱币馆,就到了茅盾故居。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部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的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建筑保留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在镇中的西栅老街、镇东的高公生槽坊、高台上表演的社戏、在茅盾少年时读书的立志书院、在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坐在织布机前劳作的老妇人,还有那用来灭火的老式抽水机,徜徉在百年风情之间,顿生隔世之感。乌镇的精致、紧凑,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保留完好,百年之后还能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厚的文化积淀,难怪孕育了像茅盾这样的文化巨人。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正是旧时乌镇水乡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