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游记 周六清晨去保国寺。曾在网上查询它的地址,需辗转数辆公交车。 到达洪塘的时候,看到窗外掠过的古老建筑,高大参天的树木,车厢里一群结伴同游的学生已经欢呼起来。雨早已停了,树上不停滴下不堪负重的雨水,潮湿而冰凉。 大殿无声,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纯木构造,颜色沉定,兀自端然,仰首观望良久。 寺外面的一方清谭,上书一碧涵空四个字。 在偏殿观察原寺留存的石砖雕刻。古人心意执着雕塑的精巧石刻,雕刻生动,充满人性。是很久以前的手一刀刀地凿出它们的轮廓和线条。敏感细腻的刻画。人物的表情都依稀可辨,有一种跨越了太长时间的肃穆,非常陈旧又异常美丽。那些建造者早已死去,建筑却被作为见证留存至今,它的上面仿佛依存着静默而久远的灵魂,因此才会被嗅出恍惚神秘的气味。 坐在展览厅看关于寺的纪录片,原来它被发现时也是在一个下雨天,建国初三个建筑系的研究生因为名间的传说而循迹探访,途中遇雨,来到一座古寺,打开门,拂去它沧桑的容颜,惊异于它的珍贵。 抄下明州州志中关于保国寺的说明:三学则全法师“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抚乎长叹,结茅不忍去”。可以知道原寺名应为灵山寺。这座古寺的由来,只因一位法师看见幼年寄宿的旧地倾颓不堪,心下凄惶,不忍弃之而去。于是定居在旁,开始重建。建后的新寺得已延续近九百年。 那些古旧的造梁部件都有生动精巧的名字: 虾须栱,是一种安置在柱与柱之间的连接部分 海内孤例 蝉肚绰幕,梁的侧面因为重叠而类似蝉的腹部 海内孤例 太多的独一无二,然而在被历史遗忘的七百多年当中,它只是深山里一座门面破败不堪的寺庙。海内孤例,我默读着这四个字,心里忍不住就会想起,它曾经有过的骄矜,褪去的繁华,以及它无处可逃的时光深处的荒凉。 凭何处以显灵兮,化东海水永不息。 山上一处泉水旁行书刻着的两句话。 有时候一些深刻的思绪,总是会失去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