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钦:走出雨崩 |
[游记]德钦:走出雨崩 |
2007-07-16 dukuai.com |
7月10日周一晴 早起6:30客栈房间西面的山谷里云霭弥漫,看不见缅茨姆和五冠峰,山谷底部的草坝上,马儿在悠闲地溜达,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按计划,今天要离开这座美丽宁静的小村庄了。 早饭后,我们摄制组分为两组,黄坚和张明留下继续拍片,我和俞力随队伍开始返回德钦县城。回来的路依旧雇马匹,依旧是抽签派马。这回的马夫是个小伙子,17岁,都车拉康,刚刚中学毕业,从西藏过来在叔叔家打工。我们一路上行,来到来时的坡道上,回首雨崩,一缕阳光正透过云层洒在下村和上村,美丽极了,像是园艺作品。宏观的审美往往略去了细节的丑陋。我们看大自然的造化,往往是这种感受。进雨崩村的下坡口,又一座木制的小楼,挂有一块牌子,用汉、藏、英文注明这是一家梅里雪山客栈,出售食品和茶,并提供住宿,还有电话,让人感到乡野之中已经有了一丝旅游业的气息。村里还有一个青年叫称布,开了一家客栈兼小卖部,墙上还摆着一面红旗,表明这里是一个探险旅游俱乐部。称布29岁,身体强壮,齐肩长发,很帅的藏哥。今天早上和他一起在厨房烧火,闲聊间得知,他就是“兄弟婚”,妻子28岁,弟弟25岁,现在正在上山放牧。对自己为什么“兄弟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有一点我知道,不为家财外流,他也知道一夫一妻好,只是劳力分配不过来。 拉康告诉我,今年这里天旱,雨少,这个我也能感受到,一种还在庆幸自己运气好,因为天晴能拍片,可是他说,雨水少,菌子就少,往年这个时候采菌子的人已经很多了,今年就少多了,采菌子是当地人以年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是采鸡枞,接着是松茸。回来的路上,我看见有不少农民身背书包,手持一根细棍,出没在松林间,一问,是来自西当的,在林子里采菌子。他们说,采菌子收益好,但是很辛苦,每天早上上山,采到下午两三点,就得往山下走,赶到收购站将菌子交购,收购站则连夜把菌子运往出口机场。农民连夜返回,第二天凌晨,他们又出现在林子里了。也有单干的收购者,开着摩托车在山间的土路上孤魂野鬼似地游荡,当地人称他们为“松茸老板”,他们的出现,便于采菌子的农民就近交易,不必跑到专门的收购站,费时费力。 我从雨崩返回西当的路上,遇见有小伙子采菌子,就停下,问收获如何,小伙子笑嘻嘻地说,只采到一只鸡枞,我很好奇,想看看,小伙子从书包里掏出一只塑料袋,又从塑料袋里莫出一砣用绿树叶包裹着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才露出一只肥硕的菇,浅褐色的,这一切繁琐的过程都是为了保鲜,菌子的珍贵可见一斑。据说,采菌子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人。 雨崩,这个封闭而美丽的小村庄,依旧不能遏止村里人对现代化的渴望。途经垭口,只见村中的二十几个小伙子正在将一辆旧拖拉机连拖带抬地弄进村去。这是村中有人买了一台二手的拖拉机,动员了几乎动员全村的壮劳力翻山出去硬是把那拖拉机抬进山来。这不,半道上和他们相遇了,不大的拖拉机几乎占据了整个山道,林间的羊肠小道上,二十几号男子汉齐心协力地“嗨哟嗨哟”,还是让人震撼和感动。由于雨崩地处封闭,交通都靠马队,所以村里田间的耕作,一直用原始的方法,到现在还没有起码的机耕路,那么,农耕机械进村也只得用原始方法。我祝愿这里的人们早日富裕起来。以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为主旨的一些国际组织主张不要开设公路,保持原样。我以为这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逻辑不符。这些官员进来的路就是对原始人的生活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原始人的某种生态?如果是这样,国际人权组织又该有话说了,这里的农民为什么没有权利和别的地方——那些物质文明更为发达的地方——的人一样享有更为先进的物质文明?这个悖论,我自进云南以来,一直缠绕在心头,难道唯一的办法就是移民? 巧得很,回来的路上,我又遇见了小干态。这回他不赶马,而是穿着灰蓝格子的干净衬衣,背着竹篓,拄着杖,见面自然打招呼寒暄,原来他也上雨崩神瀑转经。途中又许多转经者,大多从西藏的盐井来,摇着经幢,哼着曲子,结队而来。 回到德钦,入住太子峰酒店。方知王超和小潘的脚都是粉碎性骨折。看来返回杭州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了。 导入论坛收藏分 |
转自:http://blog.dukuai.com/index.php/uid-10055504-action-viewspace-itemid-2906232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