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路牌标注通往之江校区正门和后门,当然是走正门。 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校门,只是浙江大学——之江学院几个深刻的字样却诉说着这里的不平凡,而参天的大树则显现了这里的悠久历史。 门卫边上放置了一方校区的石刻地图,有点地图痴的笔者看了半天没怎么看明白索性不看。 抬眼望去最醒目的是一幢红砖四层钟楼,没有繁琐的花纹,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风格,与是信步走去。据说此楼是为了纪念抗日时留守学校的教师而建。对了一下钟楼的时间,比我手机捎慢一分钟。不晓得是我的手机快了还是这古旧的钟楼已不再那么守时。吴镇宇的鬼片《诅咒》有在这幢楼里取景,难怪看着眼熟。据说这座楼里还有一个会在月圆之夜跳绳的女生:嘴里数着:99、99、99……。 注意到路边树着植物名牌,在一块由外贸981校友捐献的名牌上写着:人生如登山,是趋然、是停之、亦趋之、亦停之,然则趋之,故谓登山无止,无以谓达,故曰:登不为达也。等参观了之江校区自觉得,游之江校区就是登山,整个校区依照山势,错落而建。 穿过走廊,豁然开朗,一个大草坪的对面是较为雄伟的主楼,这就是之江的主楼——慎思堂,两只貔貅静静守护着。孙中山先生曾经在之江待过,他当时就住在这幢红色楼房里。据说光华法学院的成立,和这幢楼也有关系。当时台湾光华基金会想捐赠一笔钱在大陆高校设立法学院,后来发现大学里能找到的曾经留下国父遗迹的地方就只有之江了,而且保护得非常完好,基金会遂决定捐献一亿元建立光华法学院,并要求选址之江。 转头再看钟楼,背面书写着“经济学馆”四字,而提者是谁已经模糊不清,岁月已经悄然在这幢楼上留下它的印记。 边上的三号楼正搭建着脚手架,似乎要整修。拾阶而上的是老图书馆,已经荒弃。正当我想象之江故人们在里面读书的情景,钟楼在一段悠扬的音乐后,敲响了一记钟声,抬表一看,正是一点时分。 饶过图书馆,转过弯,一条山道把我又吸引往下走。这条山道是那样富有意趣,不好好的铺道,却深挖两米,两边显现出来的黄土上已经被无处不在的绿色覆盖。 穿过在条路,下面是之江校区的住宿区,10号楼、11号楼依照学校内原有建筑,外墙被砌成红砖模样。虽然,用心良苦,却也无法还原那般古朴。从晾挂的衣服看来,这是女生宿舍,前面的13号楼门口写着“欢迎入住”,却不知是否会欢迎我这个外来之客。 住宿区配套了食堂、超市,就连现代化标志之一的ATM取款机都一应俱全,看来这个历史悠久的校区也正在接受着现代化的改造。 沿着住宿区的坡道一路向南,发现前面已是后门出口,于是折返回来。 经过7号楼时,里面响起了一阵欢笑与热烈的鼓掌声。显是授课老师的精彩讲演赢得了学生的信服。 再往前,则是一幢与学校内其他楼房有明显区别的欧式洋房,用白色的方石砌成,被几棵大树紧紧拱卫,象是卫兵,又如亲昵的朋友。我认定这幢楼曾经是一个教堂,而低矮的门洞上曾经应该有一个十字架。而现在已经有点破败,想起这里传说的一些鬼故事,我有点莫名的惊慌。为了证实自己对这楼是否是教堂的猜测,我鼓足了勇气透过玻璃,有些胆怯的伸头往里看。里面空空荡荡,只有正对着门口的屏风上用彩纸围成的“Welcome”。回家查阅资料确认这楼名叫育英堂,原名都克堂,建于1917年,是作为教堂做祷告用的。在文革时期被敲掉了十字架,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学生的报告厅和俱乐部。 转过教堂,发现自己竟然转回慎思堂,于是沿着边上的石板小径继续爬山,转过一个巨大的水塔,石板路似乎看不到尽头,无意中发现脚上的石板上竟然有雕刻着文字。刚想感慨浙大的浓厚人文气息,仔细一看上面写着:民国X年XXX之墓。寒毛瞬间竖起,这边上就是传说中会闹鬼的4号楼。 飞奔着下了石板路,有点慌乱的选了一条比较宽阔的路。走到尽处竟是一处荡人心涤的地方,两座高度有些落差的小坝拦截了水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库。中间那座应该就是之江的情人桥了,据说这里是之江情侣的幽会圣地。只是边上的一幢楼已经成为了老师的办公室,兴许这会让年轻的学生心生很多顾虑吧。 湛蓝的池水中漂浮着各色的树叶、花朵,情人桥下引出的空地上,一棵大树已经老死,横卧倒在水面,长长的干茎直入这碧水幽潭,宛如神龙吟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