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竹石千层起,眼底江湖一望通”,吴山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位于西湖东南。由延绵的宝月、峨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诸山组成,山势起伏,绵亘数里,伸入市区。昔时因渔民下海捕鱼在此晒网,称晾网山;春秋时为吴国南界,又称吴山;又因吴国大夫伍子胥以忠谏死,浮尸江上,吴人怜之,立祠建庙,遂称胥山或伍山。唐时多称青山,五代时,山上有城隍庙,俗称城隍山。山上有茗香楼、极目阁,登临览胜,左湖右江,前街后市,杭城秀色,奔来眼底。元代诗人萨都刺有诗曰:“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清朝康熙皇帝玄烨曾赋诗赞美:“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接康衢。偶来绝顶凭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近代巾帼豪杰秋瑾则留下了传诵一时的《登吴山》七绝:“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表山是越中。”山巅“江湖汇观亭”前有明代名士徐文长撰写的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画龙点睛,极尽“吴山天风”的神妙意境。吴山自古有五多:古树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庙寺观多,乡风民俗奇情多,名人遗迹故事多,更增添吴山万般风韵。 吴山东南端为紫阳山,山石嵯峨,拔地而起。山下有瑞石古洞,怪石嶙峋,蔚然奇观。洞之下侧有“感花岩”,当年以宝成寺中牡丹之胜引文人逸士竞赋于兹。岩上有苏东坡《宝成院赏牡丹书》摩崖石刻依稀可辨:“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护花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据说此诗因寺壁留有唐代诗人崔护题诗而作,当年崔护到吴山游春,因口渴扣门求浆,受到一年青女子的热情款待,别时两情依依。次年春天,崔护再上吴山重温旧情,却见门庭依旧,桃花如故,而那女子已不知去向。惆怅失落的崔护,遂于壁间题下了脍炙人口的《人面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脉脉温情,绻缱缠绵。如果说苏东坡的诗重现了崔护的遗爱旧梦,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紫阳山上留下的“第一山”手迹更使人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传说传说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钱塘形胜》词传入北地,金主完颜亮垂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意投鞭南下,并命画工潜入临安摹绘西湖图景,制成屏风,亲笔题诗其上:“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此事似非捕风捉影,时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载,而紫阳山西端石壁上也遗留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吴山第一峰”的手迹,吴山遂有“第一峰”之别称。 吴山多奇岩,尤以紫阳山通向云居山山道旁的“巫山十二峰”为最。因其形似神合,这十二块岩石被分别冠以笔架、香炉、棋盘、象鼻、玉笋、龟息、盘龙、舞鹤、鸣凤、伏虎、剑泉、牛眠等名称,环顾赏析,颇有一种空灵神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卧石又酷似龙、虎、兔、猴等十二生肖的造型,民间又称之为“十二生肖石”,游人至此,总要驻足揣摩,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吉祥如意。在“十二生肖石”两侧,又有一石露出地面,酷似一只大汤匙背朝天躺在地上,还有长长的匙柄,这就是“瓢羹石”。再往西就是峰石玲珑、岩洞幽奇的“紫阳石林”,它们有的似刀削斧劈,有的如奇兽异物,有蛤蟆石、蹲狮石、寿星石、翡翠石、飞来石等,名名色色,使人眼花缭乱。此外,吴山尚有垂云峰、吕字岩、泼水观音石及瑞石洞、青霞洞等诸多石景,玲珑剔透,卓逸多姿,无不令人拍案叫绝,难怪明末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要大书一笔道:吴山诸石皆奇秀一色,“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吴山向多古树,满山林木苍翠,冠盖如云,古朴苍劲,树龄一般都在四五百年以上,荟香楼茶室前有一颗“宋樟”,已享八百多岁高寿。山树除古樟外,又有银杏、枫香、金钱松、龙柏相伴,新老交融,面貌一新。恰如苏东坡所云:“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吴山风景秀美,山上因此而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踪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为吴山“有美堂”撰记:“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南宋陆游晚年曾多次来游吴山,留下了《阅古泉记》等名篇。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徐渭和陈洪绶曾先后寓居吴山火德庙西爽阁,创作诗画作品。清代,文人雅士第第结队上吴山聚会雅集,谈今说古,怡情林泉。至如李渔那样的文艺全才,竟举家迁居吴山铁冶岭上,口口声声宣称:“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