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宋城千古情 心情日记 |
[游记]杭州宋城千古情 心情日记 |
2008-06-10 hongrenju.com.cn |
2#大中小 发表于 2007-5-12 10:21 只看该作者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诗人眼里游览江南风光的最佳时节。 三月的江南是一幅画,我无法用笔去描绘它的美丽,只有用心去感受江南的淡装浓抹总相宜的风情。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的美无法用太多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它是天堂应该不会太过份吧。 一大早从台州出发到杭州的路上,一路上细雨绵绵,游车开的飞快,窗外的景色朦朦胧胧飞似被我们抛在了脑后。我一直在想象天堂般的杭州五月会是个什么样子,江南女子是一个怎样多情? 为了不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到寂寞,导游小姐出了一题让大伙儿做游戏,题目就是每人说出一样厨房里的用具,车厢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坐在后面的人大声喊到:“这样不公平,容易说的都让坐在前面的人说完了,轮到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说了。”导游小姐马上接上话:厨房里的用具何止几十样!按坐次顺序轮下去:有人选电饭锅、菜刀、猪油、调味盒、大米、调料袋上的商标……轮到我时我选择了叉子。一圈轮下来又回到了起点,导游小姐笑的非常奸诈,好了:“接下去大家就要记牢了刚才自己说的物品,将自己选择的物品用来洗澡!说的不合理可是要罚节目的哦!导游小姐笑开了。大家也一连的哇!哇!哇!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有人解释说洗完澡用猪油擦脸,保持皮肤光泽,当然通不过了,要罚节目、有人说用菜刀切菜,这跟洗澡无关也要罚节目、轮到我答辩了,呵呵:)我可是巧妙地逃过此劫! 欢声笑语声中就到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由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全权负责设计、施工。大桥系中国首次采用双层联合桥型式,下层为单线铁路,上层为双线公路及人行道,全长1453米,设16孔,以合金钢制钢梁。经费由国民政府铁道部和浙江省负担,共500万余法币。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工,1937年9月26日竣工。大桥建成仅3个月,因日寇逼近杭州,桥被迫炸毁了。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1日才重新修好恢复通车。这座大桥现在被称为钱塘一桥,因为在它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另外钱塘四桥也正在筹备之中。钱塘江大桥虽然年过花甲,但风采依旧。我站在六合塔下眺望它的雄姿,看着桥上桥下汽车火车来来往往,心中不由得重复着一个名字:茅以升,茅以升。我很想跑到钱塘江大桥上亲手触摸一下它,可是导游没有按排这一活动,也只有留下遗憾了。 杭州的标志性建筑----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坐落在杭州市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距今已千年以上,六合塔初建于战国时期塔身九级,高五十丈以上,已毁于南宋。,倒塌后重建于北宋时期。塔占地900平方米,高5889米,塔外有清乐绪年间重建的木构檐廊十三层,实则每二层在塔内为一层,内有220级台阶。每层中心都有小室,砖构塔身的柱子和斗拱等均仿木构建筑形式。四周廊铺有踏磴。每层廊子两侧都有壶门,内通小室,外通檐廊。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精致生动。塔的飞檐翘角上挂有104人铁铃铁马。临风铮铮琮琮,煞是悦耳。明代张仲举有《登塔》诗: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有它美丽的传说,六合塔也不例外。导游说六合塔名字的来历有三种传说。一种是说六合即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取“天下”之意;另一种是说战国时苏秦曾游说了燕、赵、魏、韩、齐、楚六国,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据说六国国君的结盟大会就在这月轮山上开的,为了纪念这件事而建塔,塔名取“六和”,又叫“六合”。还有一种传说更贴切百姓的情趣。据说钱塘江里有一条性情暴躁的老龙,喜怒无常,潮涨潮落不定时,经常淹没江边的田地。当时江边上住着一个名叫六合的穷苦渔民,由于一次江潮泛滥,其母被浪潮卷走。六和伤心极了,发誓要填平钱塘江。他日复一日地往江中扔石头,整整扔了七七四十九天。老龙王无奈,只好答应今后定时涨潮落潮,而且只涨到此地为止。后人为了感谢六和制服了老龙王,便在他搬石填江的山上修筑了这座名叫六合的塔。在六合塔后的山坡上建有一个百塔园,园中荟萃了全国各地的名塔。在百塔园门口,有六合的塑像,还有鲁智深和武松的塑像。原来六合塔下有一个开化寺,鲁智深和武松是在此寺圆寂的,现在此寺已不存在,只留下这段传说。 已是临近中午了,我们一行人就在望江楼匆匆用了午餐,赴苏堤。苏堤全长2.8公里,系北宋诗人苏东坡在1089年主持疏浚西湖工程时取湖泥葑草筑成。堤上自北而南有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座石拱桥。湖面薄雾如纱,堤上桃红柳绿,鸟鸣声声,意境动人。在堤南端建有苏东坡纪念馆。 话说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步过映波桥就走进了花港观鱼:占地300余亩的大公园,整个公园由红鱼池、牡丹园、花港、草坪、密林等部分组成。花、鱼、港为园内的主景,池中央堆土成岛,池岸蜿蜒曲折,临池花木间的小桥流水,倒影迷离,微风过处,飞花点点,其间配以亭台楼阁、水榭曲桥,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牡丹亭的匾额是文学家矛盾题的字,上有一幅对联: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园占地面积3.5公顷,园内的构造借鉴中国画的立意和意境,以牡丹为主题配置山石和花木,高低错落,疏密得体,多方景胜,宛如天界。西端就是芍药园,植有芍药2000余株,缠绵交姿,繁花似锦,花港茶室,临水而筑与牡丹园互为对景,凭栏眺望,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有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为牡丹拍照,不知道是因为花朵太大还是被太阳晒的缘故,花朵低垂着头,老人用手扶正了花的位置,后退几步举起相机,花儿又害羞似的低下了美丽的头,我忙走过去轻轻地说了声,我帮您握住花吧,老人用感谢的眼神望着我,举起相机熟练拍了起来,只听喀嚓、喀嚓声,老人放下了相机,道了声声谢谢!我微笑地对着老人说不客气,就离开了。走了几步又不仅回头看了两位老人几眼,心想这两位老人是夫妻或是摄影爱好者,在晚年发挥余热。正入神,牡丹亭后面传来一阵嘈杂,转过去看个究竟,原来一行七八个人正在做一项游戏,只见他们每人伸出一食指,将一根长棍托起,嘴里一起念着口令,一、二、三放,话音落,每人蹲下一点,一、二、三放、又每人蹲下一点,最终的目的是将木棍平放到地上为胜利。他们做了四遍还是没能将木棍平安落地。裁判宣布失败。主持人问道:大家刚才做的时候是不是都想做到最好?大家回答是的。那为什么没能做好呢?请大家反思一下吧!好了,下一个活动的题目就在这附近,大家仔细找找,一会儿他们就在草丛里找到了装有题目的信封,一行人肩扛一面写有“东方DF”的旗帜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了。 藏山阁,系原红栎山庄,亦称豁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邑人高云麟建,俗称高庄。庄内构筑楼台亭榭、水池假山,错落有致。抗日战争时山庄被毁,只剩“藏山阁”一处。2003年取原山庄之园林意趣,在杨公堤畔易地恢复。拾级凳阁远眺,山峦锦秀,绿水盈盈。 往密林走去,迎面闻到一股香气,寻着香气飘来的方向望去,一颗很奇怪的树吸引了我的目光,树的主杆很粗,枝条倒挂下来,垂到了地上又伸进了泥土里。手里的笔正在勤奋地写着,一声很响亮的叫声惊了我一下,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就站在我头顶上方枝冠上,以前我只见过孔雀在平地上展示它那美丽的身姿,从来没有见过孔雀上树,还是那么高的树。也许是孔雀见我一直没有走开,就展开它那七彩的羽毛,我高兴地叫出声来,哇!孔雀开屏了!引来了路人的驻足观看。 出了密林,遇到一组外国旅行团,导游正用英语介绍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因为行程安排的紧,就没有驻足了。离导游约定的集合时间还有五分钟了,一路小跑地回到了苏堤停车场,汽车已经启动了,看来就等我最后一个了。 车子缓慢地驶过柳浪文莺,南宋时的御花园。林荫道上植满了杭州的市花—--桂花,和市树----樟树。车子又从钱江大桥下穿过,桥上有一列火车隆隆飞驰而去。下午的节目河坊街和宋城表演。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每天接待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条古街,正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得吸引着人们。河坊街于2002年整修,路长18000多米,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街两侧的房子都是一色的木结构,青瓦片,不油漆,显得古色古香,成为一条颇具特色的历史商业街。有民间艺人的绝活表演等。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大昌烟店、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区片。杭城闻名得“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烟、杭线)就出与此。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明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河坊街除了有着商业文化之外,也富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钱币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这些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条老街的过去和这个城市曾经作为南宋首都的历史。每一件文物,都带着历史深刻的痕迹。而那里的建筑,或中式古色古香,或西式高贵典雅,也无不是在展示着过去。甚至从房子之间的间隙,墙根留下的“某某堂界”,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处,古老的水井,都能依稀看见历史的点点滴滴。这正是这条老街的历史文化,不断地感染、熏陶着来到这里的人们。
|
转自:http://www.hongrenju.com.cn/thread-5204-1-2.html7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