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天下火车已经下午三点,直接打车去宾馆 苏州人的人品心灵比较高尚,我下火车打车去宾馆的时候正在下大雨,但大家自觉的在排队,我第二天去狮子林问了一个路人阿姨怎么打车走,这位阿姨告诉我做公交车就可以去,说的很详细,让旅行的感觉特别舒畅。 大家在游览观前街的时候一定要吃这里的炸里脊肉串,特别好吃,也不贵,在上海外滩有一家也特别好吃,去有些城市我觉得这些小吃能给我留下很多印象,呵呵。 第二天狮子林、观前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最有名就是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寒山寺……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入园,便见玲珑石笋、石峰、丛植牡丹及白玉兰,与“立雪堂”背面侧窗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整,形成进入庭院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并有蔽外隐内之含义而景深意远。 庭院北是主体建筑高敞宏丽的鸳鸯厅。南厅名“燕誉堂”,出自<<诗经>>,意为名高禄重安闲快乐。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厅内陈设精致华贵。厅的前廊西侧可通“立雪堂”,后廊西侧门宕通假山洞穴而进入“卧云厅”,在后为小方厅,其西侧辟门,可登假山。以鸳鸯厅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颇为巧妙。穿越小方厅,见院中花台上的巨峰气势雄伟,由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组成。峰北院墙漏窗的框形各异,并分别套入琴棋书画图案,流畅明快。 出庭院海棠式门宕,到园中正厅“揖峰指柏轩”,凭轩眺望,满目石峰林立,峰间古柏虬根盘绕,指峰揖柏皆成画意。右边竹林青翠欲滴,盛夏天气,绿色浓荫别有情趣。 轩南,越过一条狭长小池“玉鉴”,就是玲珑峻秀、洞容盘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假山规模大,约占面积七分之一,有山洞11个,曲径9条,分上、中、下三层,为苏州古典宅园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穿假山,用了两回事个时辰居然没有出来,还是状元最后将他带出。不过,我却用了不到十分钟便出来了。看来我的智商远比乾隆强! 假山用湖石叠置,是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的抽象造型,假山三面环水,在山体西侧用南北向的水涧分假山成涧东、涧西部分,东部石级忽登忽降,高低莫测;西部石洞旋曲折,有如回纹,东西两部分都各自形成环状。在水涧并端,东西两部分假山跨涧连接,分而复合,连成一个整体,手法别具匠心。 整座假山山表,湖石巨峰、石笋耸立其上,群峦起伏,各具神姿。百年古树,根生隙间,枝干交错,气势雄浑如深山老林。假山之内,阴洞盘曲,深处空灵,高下盘旋,路回峰转,内景外景都不相同,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称,确是一大奇观。循西池岸北行,经曲桥到六角湖心亭。此亭是观觉园内湖山景色的最佳处,名“观瀑亭”。从亭中西眺,四周假山林立,树木森森,西部笔陡的山坡悬崖处,瀑布如经湖石三叠直泻而下,奔腾不息,气势磅礴。 亭东面临广池的花篮厅“水殿风来”,雕镂精工。站在厅前露台眺望池南,群山成岭,峰石倒影清晰可见,景色清丽,此处植荷花,入夏,又是一番翠盖红裳的景象。 厅西傍池的半亭“真趣亭”,为乾隆帝御笔所提。据说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帝游园到此,观赏全园景色,见石峰重叠,路转峰回,树木疏密,连枝交柯,一弯池水,几曲玉桥,一时兴起,御书“真有趣”某随驾大臣深感不雅,请乾隆帝把“有”字赐给他。乾隆帝顿悟,便做顺水人情点头同意。于是留下“真趣”二字为匾额。屋架梁柱刻凤穿牡丹图案,吴王靠刻狮头万字花卉,一反色调素雅的传统,处处金碧辉煌。 出了狮子林,到了姑苏城。春秋战国吴国都城。使我不得不想起吴王阖闾、伍子胥兴兵灭楚。何等威武!到了吴王夫差,听信小人之言,不用忠臣,致使被越王勾践所灭。登临姑苏城上,凭栏府瞰,心潮涌动。感觉自已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吴国将军,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出了姑苏城,到了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创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寺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寒山子曾在此当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诗人张继当年途径寒山寺,满怀旅愁触景生情的写了下《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寺以诗名,传播中外。 苏州果真是人间天堂。到处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这些景色比较精致,没有北方园林大气。   第三、四天 外滩 早晨起床后去火车站买去上海的火车,但是没票,后来在票贩子那里买到。 下了火车宾馆的人来接站,中午到家乐福买了点吃的,买的排骨回去一吃特别甜,不习惯。下午去逛外滩的商业街,这里的炸里脊肉特别有味道,晚上在外滩看夜色。 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而丝绸、玩具、家居装饰各种百货琳琅满目,女孩子是千万不能错过。 第五天 杭州 早晨到汽车站乘坐到杭州的汽车。 到杭州后直接去在ELONG定的西湖边的宾馆。 第六天 杭州、苏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如今的西湖依旧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来杭州旅游如果不曾好好的拜访过名闻天下的西湖, 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有人说西湖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此语不虚.处处都有景,处处都有人.湖光山色让人欣喜,引人流连诗词歌赋让人惊叹,引人遐思.一个不大不小的湖竟溶泡着千年的历史,万年的风骚,实在令人惊叹. 断桥残雪今天是无缘亲见了,雷峰夕照也要待晚些时候,然而此刻的意境就已能诠释西子的魅力。虽然飘着细雨,然而天仍是淡蓝色,蓝中又略带些许灰色的底晕,就如少女思切的心情,盼望之中夹杂一丝默默的哀愁。不时拂过的微风,掺和着草木的点点芳香,伴随着细雨的丝丝柔情,如梦如歌。梦,似乎已睡了千年;歌,也似乎飘荡了若干个世纪.湖水在微风的抚慰下轻轻地拍击着堤岸,像伊人的妮语,又像老人的低吟,话语虽轻却声声入耳。烟波浩淼的湖面,有几叶木舟在随意的飘荡,就如许久以前的故人仍旧在寻找自己最后的家;偶尔也有几艘快艇,呼啸而过,激起阵阵浪花,仿若如今的浪子用不羁与豪放来宣泄自己的青春。灯火阑珊之处,期盼看到佳人的身影;午夜梦回之时,总觉有个地方是我永远的家。冥冥之中,我却觉得今时的我仍有着与当年故人同样的感受。也许在这扶面而过的秋风中就隐藏着他们的叹息与欢愉。我默默的接收着这种叹息,承受着这分欢愉。无声无息,又有声有息。整个世界并没有窒息,于是仍有属于世界的声响;然而,历史却似乎已在这一刻凝固,于是声响之中又夹杂了一分历史的沉静。身处新国的我却时常问起:何日更重游? 晚上乘坐火车又回到苏州    第七天周庄 穿过一段幽静的小巷,没有提防,突然扑来的是一条繁华的小街。两边是两层的古屋,几乎所有沿街房间都摆开来做生意。小街很窄,相对的两扇门中间也就两米来宽,两边如果有人立足看店中物品,经过的人便要侧身。卖的东西更是玲琅满目,画、古玩、工艺品、小吃、阿婆茶、万三蹄,加上伸到街中间的招牌、灯笼,点缀以远道而来金发碧眼的老外,小镇的街象在过年。漫无目的地逛,没有刻意地根据导游图上的标记寻找景点。准备在这里过夜的我知道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品这古老的镇子,比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大部分游人真是不知幸运多少。 沿河岸走,小河这边是一条小道,沿岸边是以条石砌的栏杆。对面的河堤也就是屋基,紧贴河边的是石、青砖和木头盖的房。几百年风雨的侵蚀,墙是黑白相间的斑驳,屋顶的青瓦呈墨般的黑。老房子们参差地站着,看着熙熙攘攘来往的游人们。忽地,耳中传来吴地的评弹声,悠悠的三弦和抑扬起伏的说唱在嘈杂的人声中若隐若现。寻声望去,却是对面靠河的一家茶馆。过石桥,随着评弹的声音找到这家很有点文化气的茶馆。进门,上楼,才发现这里便是在周庄小有名气的“三毛茶楼”。 茶楼的主人原是当地文化站的成员,也经常写些文章。与游周庄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书信之缘。后写了不少文章介绍周庄和三毛对周庄的情(三毛称周庄是她梦中的故乡)。茶楼是三毛逝去之后开的,两层小楼中的四壁示以三毛的照片、信笺、文字等等。在茶楼中叫一壶香茶,两碟小菜,悠扬的评弹声中看窗外河中荡来的小船。三毛的浪漫和真弥漫在小小的茶楼中。古老的小镇有这样一片现代文化的情结,几百年的历史的沉积在世纪末又添了浓浓的一笔。茶楼的主人张寄寒先生五六十岁,个子不高,微瘦,带一付黑框眼镜,楼上楼下亲切地招呼客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文人。老先生能在着喧嚣中借三毛和周庄的情缘,将小茶楼经营得生意兴隆且文气十足。现代社会的意识在周庄的演绎中,这也许是最精彩的一段。 周庄的出名始于古老的双桥入了现代人的画。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静静的小河和小河上的桥成了众多习画人的写生对象。路边众多小店中,卖画的也许是最多的,不大的小镇中有几十家。进屋看画,是周庄秀气的河、静静的小桥和古老的屋。画都是自家画的,画师便是店主。每一幅都不尽相同。与画师聊天,知道他们多是江浙一带人,来了,住下,开爿小店,以画养画。周庄呵,是什么让你有如此魅力,人们亲近你、留恋你,最终舍了自己的家,留在你身边守着。我怎么才能明白? 白天的周庄是游客的周庄和生意的周庄。全国都雷同的旅游纪念品把周庄变成上海人度周末的旅游快餐。这不是我所想的周庄。 建议中午或下午去周庄,4点以后周庄人渐少,夜宿周庄内,小旅社费用在几十块一人。住宿也有好的宾馆,费用在200到400不等,不过少了情趣。清晨可乘9:00的车回上海。感受了宁静的周庄,保留些好印象,还是早些回去的好。 下午早到周庄也可逛逛,走走景点,顺便买些纪念品。不过喧闹的周庄少很多美感。可先买一二介绍周庄的小册子,到三毛茶楼喝茶看书,多知道些周庄的历史。周庄的河虾很新鲜,一定不要错过,可以让客栈的老板代加工。晚上七时许沈厅旁边一茶馆有当地人的评书,感兴趣不妨夹在当地老人间一起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