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行随笔 杭州是个无数游人都曾访问过的地方,早在南宋杭州就是旅游胜地了,当时的广告语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 这次恰好逢五一长假,一个朋友结婚,邀请我参加,顺便在杭州好好游玩了一番。 在杭州的大街上闲逛其实与在深圳没什么两样,但心理感觉上却如此不同。 斜背着包,一手拎着水,一手插在裤兜里,就因为这个城市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我可以格外放松自己,这也许就是游者的最大享受。 苏堤上的人群一直是熙熙攘攘的,一路的石凳上坐着人,湖边有几顶帐篷,在杨柳香樟的斑驳的树影里,各自作着自己的宁静的梦,私语自己的心事。 我坐下的角度正好能看见“曲院风荷”边那座高高的凉亭,两层的屋檐翘角,亭里稀稀坐了几个人,悠悠闲闲,一会儿走光了,留下空空的一亭春风春意。湖面上不时划过小船,有时湖面也空了,微风吹皱湖面,有微微的波光。我该换个角度再欣赏西湖了。 水中太阳的倒影刺着眼睛,但偏西的阳光越发温和。 公园里人声鼎沸,爱晚亭边每一堆人里,总有一个拉琴,一个唱戏,一圈人围着听或唱,唱得并不入耳,可要的便是这份陶醉。 晚上的西湖在我的想象中是黑色的,静默中让人浮想,可眼前的夜西湖,可以看见对岸苏堤的大致意味,阴冷的绿色灯光,鬼影憧憧的样子,完全失去了苏堤稳重的气质。 白天坐在苏堤看湖滨,好像对岸是另一个城市,海市蜃楼一般,高高低低的一个圆弧形的都市轮廓。楼的形状已经不再重要,林立而形成的气息占据着观赏者的视野。都市是一种气息,田园是一种气息,西湖竟然在隔开这两种气息的同时又将它们贯通了。 杭州人的生活闲适、优雅。清晨的湖滨处处是热闹,跳舞打拳,走在这种气氛中可以感受这个城市还有动律。 五月的杭州,天气晴朗,走在西湖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一路漫走,脑子里可以很空。断桥没什么浪漫,平湖秋月边看的是平湖秋日。太阳的倒影在水面上颤抖,远处有一片波光,我想晚上有月亮有圆月的晚上,最多大概也就是反转片的效果。 我坐下来的地方有棵樟树,好几百年了吧。记得以前在吴山上见过的宋代香樟比这棵大不了多少。它大半个身子斜在湖面上,顾影自怜的样子。 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区的名胜古迹多达30多处,沿湖们所能欣赏到的有西泠桥、秋瑾墓、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等。孤山之后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终于断桥残雪,桥后还有著名的宝石流霞等景观。欣赏完沿湖景色,我们又去湖中三岛,游船最后将在苏堤靠岸。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屿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 那座环洞石拱桥,地处孤山西面,名叫西泠桥。它和断桥、长桥并称为西湖古代的三大情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孤山既是一座风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孤山的地位在西湖景区中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景区内有著名的“西湖天下景,”还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 西湖做为著名景点,接待过世界各国的元首不计其数。因此,西湖不仅是杭州的明珠,更是东方的明珠,世界的明珠。 赏罢西湖,我真想作首诗或填首词,酝酿了好多时,居然“前边有景道不出,只因前人诗上头”啊! 我后来又想,在这人间天堂,难怪南宋小朝廷,日夜笙歌,不思进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卞州。”不过,也只有南宋这样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朝廷,才能定都于此啊!想到此,又想到了被宋高宗和奸相秦耠以“莫须有”罪名害死的“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这次没有到岳王庙,确是一件憾事!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是白居易为颂扬西湖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满觉陇埯赏桂子,钱塘江上看潮头,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住我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