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 |
2007-07-28 hellohz.cn |
杭州游记 有杭州的朋友在QQ上相邀:“什么时候有空来杭州玩呀?”就这样轻轻一语,便扯动了我心底里抹不去的那份杭州情结。翻开我曾经的杭州游记,七月赏荷、十月折桂、三月探梅,历历在目。 一、夏荷 七月的江南,正是荷花的盛放时节。虽然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我还是按原来的行程计划,从宁波踏上了去杭州西湖赏荷的旅程。 带我去赏荷的向导是身居杭州的静静,我的妹妹。当她撑一顶太阳伞,着一袭浅色裙衣款款向我走来,那一刹的清丽,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静静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递给我一瓶冰冷的纯净水,把手中的伞悄然、自然地罩落在我头上,轻语一声:“哥,走啊。” 赏荷,当然得去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我们乘坐上直达“曲院风荷”站点的公交车。原来我心里忖着,如此艳阳高照的大热天出来游玩,到时恐怕会难耐酷暑热浪的侵袭。到了“曲院风荷”才知道是多虑了。 到了站一下车,抬头即是松竹夹道的杭州植物园。漫步于林间小道,绿意萦绕,凉风习习,我犹如置身于一个森林氧吧,清凉感油然而生。曲径通幽,再顺着“曲院风荷”指示标牌,我俩往荷池方向前进。没走几步,迎面就见到一大顷“莲叶何田田”的景象。绿盈盈的荷叶密集在一起,随风婆娑起舞,影随波荡。 “哥!这有一朵白色的荷花。”闻声而至,顺着静静的手指望去,果然碧绿色的荷叶群中衬托着一朵素白、纯净的莲花,在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并无其他花朵陪衬,静静地傲立孤放,更加与众不同。也许,孤芳自赏就是这样一种脉脉不得语的花境吧。 绕过石桥,我们来至另一处荷塘,此处荷叶越加茂密、繁众。荷叶簇拥着争奇斗艳的荷花,淡淡粉红,幽幽清香。其中一朵硕大的莲花最为夺目,梳理着鹅黄色的花蕊,绣织出突兀的莲蓬,张扬起粉红色的花瓣,装扮得宛如落尘仙女,艳压群芳。围在池塘边上赏荷的人儿接踵而来,看着风姿绰约的花影,有相机的就掏出来留影留念。静静雀跃着让我给她拍几张,情景交融之下,花因人艳,人比花美,相得益彰。 听说“曲院风荷”之“院”源于宋代一家酿制官酒的作坊。缘于此,沿途景区内构筑了很多关于酒文化的设施,我们大都走马观花,不作深察细究。我们寻了一处绿柳荫下憩息,湖水拍岸,凉风阵阵,荷香悠悠,沁人肺腑。不禁让我们齐呼道:“真凉爽!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呆在西湖避暑,多好!”迤逦一路,阳光灼灼,看尽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北山路是我初次光临杭州西湖,留给我第一印象的地方。记忆犹新那年那时一位姐姐也是这样陪同着我逛西湖,途径北山路的断桥、中山公园、孤山西泠印社、秋瑾墓、苏小小墓……时光匆匆,风华却依旧,所不同的多出了一座武松墓,修缮了苏小小墓。 行至著名的断桥,当然没有残雪,也没有见到许仙和白娘子,但我们见到了清水芙蓉。桥头下一片片荷花盛放,荷香袭人,触动了多少西湖游人的情愫,痴了,醉了,皆为那碧波,为那微红,为那…… 对于我来说,这次最大的收获除却西湖荷花的养眼,莫过于还知晓了许多花草树木的芳名。漫步于西子湖畔,当我看到一处奇花异草不由地叹道:“这是什么花这么漂亮别致?”“芙蓉菊!”“那这个呢?”“蜘蛛抱蛋!”看到我惊得目瞪口呆的神情,静静笑了:“别忘了,我可是园艺专业毕业的呀!”我平日里对好多植物一向只观其形,不知其名。现在“专业人士”在旁,正好普及了一番花卉知识。于是,我看到不知名的花草树木指手便问。看着西湖边上粉的、红的、白的荷花美不胜收,静静一一为我甄别什么是单瓣的?什么是重瓣的?什么叫并蒂莲?什么叫品字莲?并为我辨析了以前一直被我误读为普通莲花的睡莲。 荷香扑鼻,直欲那一季的荷花览尽,方才罢休。留连于西子湖畔,似乎每一朵都是解语花,道出一番人间好风景。 二、秋雨 国庆长假第五天,冒着天空洒落的细绵雨丝,我途经“满陇桂雨”,空气里阵阵的桂香,湿乎乎地入鼻。正好在都市快报社领了两张西溪湿地的门票,于是约了静静同行。我们在黄龙体育中心会合,这里是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有前往西溪湿地公园的专车。西溪湿地离西湖5公里,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被誉为20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虽然是下雨天,但跟我们一样慕名而来逛这个“中国最美的地方”的人儿还真不少,景区外的车子停得鳞次栉比。一进园买好船票,我们随着一干人流过码头鱼贯而入游船。坐拥在济济一堂的电瓶船里,揽窗近观雨帘下夹岸的景物,四处都是湿漉漉的,沿途夹岸的花草树木湿映得翠亮而泛着光泽,为触目的景象平添了几分鲜活,生动却又是静谧的,就这样和谐地存在。雨越发细密地下,河堤上的植被似乎无法再一味地沉寂下去,糅合发酵了,渐渐散逸出浓郁的田野味道,扑鼻而来,是那么清新自然。这就是湿地,雨天的“湿地”。 秋雨润物细无声,顺着水道前行,岸上茅舍俨然,芦苇丛生,置身于一派生态之恬谧中,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静静的眼尖,一看到树枝上的鸟儿,就兴奋地扯动我的衣袖向我示意,鸟儿扑棱着掠过,眼随影动,却被红灿灿的柿子挡了眼。柿子红了,簇拥在高高的枝头上,无法触手可及,只能近观而不可亵玩,如此隔船相望,饱饱眼福足矣。沿着水路过去,这样的柿树我们往往不期而遇,犹如一路高悬的小红灯笼,在烟雨蒙蒙中的那一抹艳红,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致,更是一种情致,让人不得不沉醉在“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江南水乡。 游船缓缓前行,远远地望见前方有一只鸭子凫泛过来,渐行渐近,人来鸭不惊,独自浮在水面上,不彷徨,不迷离,在觅食?在寻伴?套用庄子的话:子非鸭,安知鸭之乐?但我这个俗人还是想当然地认为,这只鸭子是快乐的,就如同我们此刻泛舟闲游西溪一样,只不过它是游哉悠哉的独乐乐,而我们是呼朋唤友的众乐乐罢了! 游船触岸而泊,我们撑着雨伞拾阶上岸,行走在有些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除了柿子,沿途有茄子、玉米地、葡萄架,农家小院的乡土气息迎面而来,这是出生于农村的我们所熟知又久违的气息,恍然间,犹如有一种回到快乐老家的错感,让我都快有点不能自已。走上几步,我们径自进了一间屋子。嗬,是一个蚕桑陈列园。这个小天地里赫然布置陈设了桑、蚕、丝、绸连贯而成的场景,让我们亲历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现场直播”:从附在桑叶上的幼虫到蜕皮成蚕到吐丝成茧、结茧成蛹,再到破茧而出。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的活生生场景,不得不叹服蚕的伟大,丝的美妙。绕过纺织机的另一个房间,展览展示了用天然蚕丝织制出的美轮美奂的丝绸作品,除了啧啧赞叹,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 “烟水渔庄”是我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烟水渔庄是一处水乡庄园式的别院建筑。取名“烟水”,是因为这里有三烟之妙:柳烟、云烟、炊烟。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说的是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这里的柳烟、云烟、炊烟亦是如此,仔细体悟方得妙谛。文人墨客也好,凡夫俗子也罢,一旦沉浸于如此“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佳境之中,我想就很难不为之留恋忘返。我们两个人徒步行走在杨柳岸,湿霖霖的湖面上水草蔓生,鲜润而柔婉的水草就像翠绿的地毯铺阵在上面,色彩纹路镶嵌得恰如其分。 “哥,睡莲!”循着静静的手指果然望见一小丛睡莲,蜷缩在水草丛中,孤芳独立,不细看是不入眼的。那一抹粉红的点缀虽然不张扬,但摇曳的枯叶莲影无法让我们视而不见,“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最好的诠释。这又何尝不是一幅水墨画:质朴、淡雅。 西溪湿地是江南的湿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风情自然是无法抹杀的。石板桥、木桥、竹桥,一座座小桥被我们的双脚丈量。小桥连曲径,曲径通人家——或小木屋,或茅草屋,洋溢着返朴归真的味道。我和静静寻了一处杂草丛生间的木亭憩息,静坐,聆听亭子里木地板下雨水流漏的声响,清脆入耳。临水的木亭植有一片荷田,莲叶亭亭。倚栏运目观荷叶上晶莹的雨珠凝结、滚落、再凝结……犹如人生的轮回。正凝视得出神,一阵风起,岸边杨柳依依,嗷嗷之声闻于耳,湖面惊起一行白鹭,腾空飞舞,状如流动变幻的白色云朵,一刹那刺亮了我的眼睛,格外亮丽。不过惊鸿一瞥,曼妙的倩影疾入芦苇荡,又归于无声无息。 听闻“秋雪庵”是西溪风情最胜处,蒹葭深处,芦花如雪,故名“秋雪庵”。不过须乘摇撸船方能划入,而我们坐的是电瓶船,故而无缘进入。于是,我们转道去“西溪探梅”。“西溪探梅”是湿地公园里一大特色景观。坐游船途经梅林时,听船上导游解说赏梅佳期应在早春二月。在河埠头下了船,踱入“西溪梅墅”。果然满目是梅花树,望着千姿百态萦绕的树干,虽然来不逢时,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树桠林立,但梅花高洁的质性难以磨灭,突然间觉得这里似乎更适宜成为以“梅妻鹤子”为伴的林和靖先生的憩息地,赏梅咏梅,修身养性,夫复何求?如果陶潜公在世移居此地,相信再不会叹息“归去来兮”,淡泊明志,直把西溪作桃源。 归去来兮!我不知怎地忽有所失,心底涌起莫名的惆怅,难掩的感伤汹涌而来。“枫叶荻花秋瑟瑟”,今日的秋雨秋色赋予了西溪湿地别样的情致,让我迷恋得不能自拔。 三、春梅 静静说哥哥难得来一趟杭州赏梅玩,于是割爱下她的朋友,专程陪同我去灵峰探梅。的确,我是难得挑到这个日子来杭州探梅的。这个早春二月,我就料想着春天的杭州必定鸟语花香,去杭州赏梅的心就蠢蠢欲动了。无奈天公不作美,随后的每个双休日都逢阴雨天,让我无法展颜一行。我这个人虽然有点随性、随缘、随时、随喜,但我出外游玩却喜欢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谐调。 杭州有三大赏梅佳处,曰:孤山、西溪、灵峰。三者择一,就近择灵峰吧。听说灵峰园占地12万平方米,植有5000株梅树,50余个品种,结合地形,分呈出意境不同的园林空间。 三月初,暖阳喜人,听说灵峰的梅树开花率达50以上,沐春探梅正当时。欣欣然,我们翘首欲前往一睹为快。 静静还带了一只风筝来,说是想放风筝玩。打开之后,才发现这个风筝做得极为粗劣,根本无法实现妹妹放飞的梦想。可是静静一直舍不得扔,全程陪着我们上灵峰探梅,如此说来,这只风筝也是幸福的。 进入植物园,迎面是亮如灯盏的白玉兰迎人,犹如指明灯,指引着我们穿过竹林,途经至一个鱼园,过道的廊间刻意摆放上了一些梅花盆景招迎游客。盆景上的梅花看上去显得不鲜活,僵木一般,很像是塑料做出的,更像是蜡像塑,无一点梅花之灵性。过往的游客乍看上去都半信半疑,上前定睛良久,或触或嗅一番才辨定确是真花。走过路过看过,他们还是很不给面子地丢下一句:“好假!”静静也在旁调笑道:“有点假惺惺。”此情此景不禁联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所说: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如此人工地摆设,照我来看亦是一种“病梅”,以刻意的营造来渲染氛围,多了装饰,却少了野趣,反不及大自然丛生众长来得天然浑成。探梅之“探”趣始是至理,患得患失,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 上灵峰来探梅的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一路。虽然这山路算不得峻险,可是中午气温愈加暖和,我攀行得汗水直流。上山头,转坡路,跃入眼帘果然是梅花渐欲迷人眼,一株株,一簇簇盛大开幕,白如雪海、红似锦绣,到处是红白黛绿,流光溢彩。缤纷心飞扬。我毕竟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梅花,不禁有点忘神地叫了起来。静静在旁乐了,笑我少见多怪之兴奋状,像个孩子。 冲下坡的转折过道处,有一个清澈的水潭,一株硕壮的红梅斜倚水岸,婀娜多姿,诱人无数,带了相机的游人几乎都要挨近留影一张,美得无处可遁。 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梅花丛,找到一大顷草坪,可以供人歇坐。地上草被枯黄却繁密,坐上去很舒适,很温暖。这里是人气聚集之旺所,到处是人头攒动。草坪上、梅树下拖家带口地,三五成群地围坐满了人,或在铺上篷布,就着花香饮乐;有带了羽毛球,舒动一下筋骨;有带了纸牌,挥洒着闲情逸致……大伙儿在太阳底下尽享这良辰美景奈何天,其乐融融。我和静静便在那里坐一会、躺一会,闻着梅香阵阵,却不禁都有点昏昏欲睡,可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瞧这方圆之地,不是粉就是红色萦绕的氛围,着实让人迷离而沉靡于这温柔乡。 挑目望及对面梅林,一丛绿梅灿然入目,相对于白梅、红梅,稀薄了些,孤放了些,盈盈一绿却别具清雅。让我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上前一亲芳泽。这是绿萼梅,颜色近似白,远非白,在梅的家族中算是独树一帜了吧。反正我看着欢喜有加,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平素最喜欢淡淡的绿色调。绿意,总是让我感觉有活力。 赏梅,我还是认为莫过于一人孤赏,或二三知己穿行在梅花丛中,暗香浮动,细细品,慢慢味,方才深入人心。看如今梅园里满眼是人,摩肩接踵,如此闹兴得却有些败景。古人赏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古人赏梅更有佳境曰:“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看来,古人爱梅,多因她的高洁,仰慕她的气节;今人爱梅,似乎更注重表象,喜欢她的盛妆,喜欢她的风华正茂。邻边的蜡梅已开谢了,破败了,已鲜有人驻足,世情冷暖梅自知。 静静在一树树梅花间穿梭,眉毛鼻子全笑了开来,如是遇上好景致的地方,她就停了下来,冲着落在后面的我笑,我便知道她想拍照了。在拍照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毛衣上恰到好处地插了一朵梅花,平添上几份韵致。静静也很诧异这朵梅花不知何处、不知何时飘落到她身上的,更惊奇这朵梅花不偏不倚插落在她的胸前点缀。缘,妙不可言。 下了梅岭,我们在一棵高大的红豆树下,俯身树荫下的绿草丛间拾捡红豆,红灿灿的,摊着手掌里宛如一颗颗红宝石,很悦目。静静攒了一捧的红豆,然后用一张白纸仔细地裹成一小包,塞进我的口袋。遗憾的是我下了山,一摸口袋空空如也,那包红豆却不知何时被遗落何处了,一时惋惜得很。在口袋里继续摸索,挖翻出一颗“硕果”仅存的红豆,突然间我便释怀了,即使红豆三千,我独取一颗怀之,亦是寄情相思。 返行至北山路上,朝白堤观望,这条不长不短的白堤每如我回所见:人流不息,黑鸦鸦的,密密麻麻的,总是如此蔚为壮观。此时此刻,嫩芽发枝的垂柳、温婉的湖水、彳亍的行人,勾勒着一幅流动的隽永的画卷。“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就是西湖的魅力,挡不住的魅力。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那一季心灵的悸动,那一季的芳华绚烂,我走过,路过,不曾错过,足矣! |
转自:http://www.hellohz.cn/read.php?tid=249321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