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杭州,是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开始的。我想苏州、杭州竟然能跟天堂媲美,风景一定十分优美。我就一直缠着母亲,要母亲带我去一览西湖美景。今年暑假,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 我们租了一辆车,早上6点钟,我、母亲和外公外婆一起,从上海出发,经过2个小时高速公路的颠簸,终于来到了与天堂齐名的杭州。 到杭州,不游灵隐,等于没到过杭州,于是我们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杭州的灵隐寺,灵隐寺位于西湖西北部的北高峰南麓,这里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灵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飞来峰下,见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于是在此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来寺题额赐名“云林寺”。 灵隐寺主要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组成。天王殿是寺院的第一重殿,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正中供奉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菩萨,两旁分列着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正殿。这座单层重檐三叠式的歇山顶建筑高 33.6米,以朱红油绿色彩为主调,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坐像,高19.6米,连座高24.8米,用二十四块香樟木拼雕而成,满身贴金,烁烁放光,为我国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我站在大雄宝殿外,双手合十,上一炷香,祈求平安。又走到殿内,抬头仰望释迦牟尼坐像,一种神圣、庄严、庞大的感觉由然而生,在高高的莲花座上,释迦牟尼盘腿而坐,俯视众生,仿佛在倾听着大家的祈求。 出了灵隐寺,我们就来到了杭州的代表——西湖。提起杭州西湖,谁不为之心驰神往!人们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比喻为世界上东西辉映的两颗明珠,是有了西湖,才使杭州成了"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理,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理,湖岸周长15公理。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泞处有2.8米,最浅处不到1米。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至古以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颂了700余年、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它源于南宋画家对西湖山水画的题名。这十景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如今又有了“新西湖十景”:“吴山天风、满陇桂雨、玉皇飞云、云栖竹径 九溪烟树、黄龙吐翠、龙井问茶、宝石流霞、阮墩环碧、虎跑梦泉。”到达西湖边时,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来到了西湖边的一间颇有名气的饭店——楼外楼,品尝了西湖醋鱼,东坡肉,西湖莼菜汤等杭州名菜。吃饱喝足了,我们就来到了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景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看到全部的西湖美景。我们就选择了坐游船的方式游西湖,我们从“曲院风荷”码头上游船。据介绍说: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上了游船后,游船缓缓的在西湖上行驶着,沿路可观赏西湖景致。湖边垂柳随着微风摇摆,轻扫着平静的水面。 我们在西湖上的第一站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阮墩环碧”,“阮墩”即阮公墩,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岛。它是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发动民工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积而成的。后人为纪念他的疏浚之功,称为阮公墩。因岛外碧波粼粼,岛上草木葱葱,故名环碧庄,称为“阮墩环碧”。我们的游船停泊在“阮墩环碧”码头上,大家纷纷下船,只见岛上到处都是绿绿的,绿绿的草,绿绿的树,一片青葱。我们来到岛中央的一座凉亭,由于是正午时分,天气分外炎热,在亭中坐下,一边喝茶,一边听曲,严夏的暑气和旅途的劳累顿然消散。喝完了茶,听过了区,照够了像,我们又乘上了游船。前往我们的下一站,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了。 “三潭印月”所在的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我们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听说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可惜我们没有眼福看到这如诗如画,似梦似真的美景,只能从照片上领略一番了。明朝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我闭上眼,在脑海中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游览完了“三潭印月”景点,我们依旧乘上游船,来到了游船的终点站,也是我们游览西湖的最后一站——“花港观鱼”。“花港观鱼”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我们下了游船,步行了10分钟,来到了题有“花港观鱼”四个大字的红鱼池,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若有食物投到水中,鱼儿就成群的聚拢来,在水中翻起层层红浪。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 的动人画图。游人们纷纷按下快门,把这美景收在一张张照片中,带回去留念,我也和这可爱的鱼儿们留影纪念。在“花港”观完了鱼后,我们的这次西湖之旅也就全不结束了。 我依依不舍的走出了“花港观鱼”景点,坐上了车。我们也结束了这次的杭州之旅,虽然用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只去了灵隐寺和西湖这两个杭州有名的景点,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下次若有机会,我想我会再到杭州来,再游览一次的。汽车在沪杭高速公路上飞驰着,我睡着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