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湖印象 |
[游记]西湖印象 |
2007-08-16 ctrip.com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柳永《望海潮》 到杭州是上午10点,阴天,在预订的酒店里扔下些杂物,11点不到我已经在湖边漫步了。 初看西湖,一汪明净的湖泊,远处杨柳轻扬,比起太湖来,显的小巧精致些,倒并无什么惊艳的感觉(游人不是如织,而是如沙丁鱼罐头T T,就少了很多风景的情趣。国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蜂拥,只是不知道是在玩什么-O-)。只是原来一直以为西湖是个公园,到了这里才发现湖边上就是马路,湖在城中又不为城所束缚,城的繁华与湖的秀丽两相彰宜,杭州人对景的理解实在让人赞叹。 沿湖走了不多远,细密的雨点纷纷扬扬地洒了下来。所谓“晴不如雨,雨不如月,月不如雪”果然不差,西湖悄然蒙上了薄薄的面纱:近处碧草如茵,烟柳画桥;远处群山隐隐,水天一线——于是体验到了苏老先生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心中不由暗叹其形容之精妙。 雨渐渐的大了起来,等到看见“断桥残雪”四个字的时候,碑亭里已经坐满了避雨的人。碑亭旁断桥下,一片荷塘在雨中欢快地摇曳着。毕竟是十月了,荷花已经谢了,但大片大片的绿叶在雨水中越发碧玉圆润起来,犹有“遮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韵。细密的雨水对荷叶似乎也恋恋不舍,三三两两的汇聚,竟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叶上欲坠不坠的炫耀着。 断桥的出名,大概是因了白娘子和许仙的那一段姻缘。也正因为这样,断桥上熙来攘往的人都要停下来拍张照。等我信步上了桥,雨又大了些,人们四下躲雨,桥上只剩了稀稀拉拉的几个。撑着伞,细雨扑面而来,望着桥下烟雨凄迷的湖面,耳边不由得响起那首歌来:“西湖美景三月天呐,春雨如酒柳如烟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身在桥上,人在雨中,心却好象到了传说里,当年许仙就是在这里,撑着伞把白娘子扶上船的吧,那段凄美的爱情啊…… 下了断桥,就是白堤了。断桥连着白堤,都是在湖面上建造起来的。雨已经下的相当喜人了,湖面上一改初见时的温婉,水流湍急,隐隐有了千军万马的气势。白堤修得比湖面稍高,感觉跟湖面是几乎相平的,看着脚边激荡的湖水,就好象自己就在湖上行走一样,倒有些飘飘欲仙了。蓦地想起白居易那首钱塘湖春行来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当时以为不过是写云,现在看来,也有几分写实的意思在了。 沿着白堤往前走,不多远就是平湖秋月,可惜人多雨急,碑亭被人挤的水泄不通,只好摇摇头,自顾前行。正欣赏这凄迷的雨湖,右手多了个小门,上书“西泠印社”四字。本来对于印刷不是很感兴趣,但小院的格局很有苏州园林的味道,雨中又多了份幽静,也就进院四处转了转。地方不大,一片池塘占据了1/4的院子,一两块别致的假山,几片碧绿的荷叶,静静的立在那里,看雨在池塘水面上顽皮地打起水花,一瞬间,岁月流逝。 出了印社,继续缓缓前行,不多时已经到了白堤和北山路交界的西泠桥,往回看白堤和北山路隔出来的这片北里湖,真是美不胜收:桥,雨,荷,柳,山……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而人就在画中了——也难怪苏小小和秋瑾要把墓选择在这里了。 过了西泠桥往西,就是苏堤了。雨渐渐小了,从苏堤南边过来的游人重又攘攘熙熙,也就没了兴致走这座横贯西湖南北的名堤,想来苏堤春晓也得是春天看,于是继续往西去看曲院风荷。风荷倒是有,只是没了荷花光剩荷叶,雨也停了,也就少了很多韵味。刚好边上有个码头卖船票去湖中间看三潭印月的,就买了票,时间已经是下午四时半了。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这句话在这次西湖之旅也被印证了,当我登上船在船尾闲坐时,船舱里的游客们更多的是抱怨今天的天气,雨水把衣服都打湿了什么的——他们更在意舒适的观赏环境。 上船的时候天已经是暗蓝色的了,雨又停了,时间大概已经6点多了。人很多,都挤在船舱里,我就站在船舷边,很快船就开动了。往四周看去,不经意的发现西湖岸边的路灯都已经亮了起来,那整齐的洁白的灯宛如一颗颗夜明珠,把西湖在夜色中点缀得贵夫人般楚楚动人。心中一动,我缓缓走到船头,果然船头只有两三个人。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95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