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湖游记 西湖。苏堤。湖边一小亭。 行到此处,已累得东倒西歪,进得亭中稍事休息。 刚入座片刻,见亭中一老者高声呼唤亭外年轻学子:“小伙子,考考你们,这亭子的名字中间一个字是什么?” 早已瞥见这亭名是三个字:醉×亭,中间一个字还真不认识,正在瞎猜,见老者要讲,自然提起精神,侧耳欲听究竟。亭外学子顿时驻足看向那字。老者朗声说道:这是个“春”字,是小篆之前的××体(没记住),为什么叫醉春亭?游人在苏堤一路走来,至此处已走了五分之三了,在亭中小憩,都沉醉在这西湖的春景中了,所以称“醉春”……讲到此处,老者进一步“煽情”:再问一个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三潭印月的来历吗?皆答:“想!”“都进来吧,坐,坐,坐下来听我说!”众人果然纷纷入亭,就座,其间并非皆学子,连中年妇女带着小孩都进来洗耳恭听了。 这老者想必是一热心的老西湖通吧?看外貌,风度翩翩;听谈吐,颇有文人气。老者欲讲的东西又正是本人十分想知道的,心中好生欢喜。 老者声若洪钟:当年的西湖,湖上全是水,比现在大一倍,没有这苏堤,也没有白堤,更没有这三潭印月及湖中三岛。那时,老百姓在西湖里种满了菱角,湖水淤塞严重。公元1071年,苏东坡先生来到杭州任通判,官不大,副七品,相当于办公厅主任。他看到这样的臭西湖非常心痛,就起了疏浚西湖的念头,但力不从心,遗憾地离开了杭州。1089年,苏东坡大学士再次来到杭州,担任了知州,相当于市长,他带领老百姓挖掉湖中淤泥,堆起了长长的苏堤,又堆起了湖中小岛,岛边竖起三个“潭子”(小塔),那时的三个“潭子”并不是为了树起个景点,而是树起标志,不叫老百姓在湖中栽种菱角等水生植物,以免再次造成污染……”老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手中的一根拐杖成了绝好的一件道具,讲到东指东,讲到西指西,真可算得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至此,心中甚是感动,一位年迈老人,且不管他所讲史实是否准确,主动在游览小憩中向游人介绍西湖,宣传杭州,且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谈锋甚健,实在令人钦佩。概念中总认为他是一位文史工作者,或教师、老干部。他不也是西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吗? 正思忖间,老者的话语已近尾声,万没想到他最后的一句话竟是:大家如觉得我讲得还好,我也讲渴了,请随意给一些小钱买点矿泉水喝…… 哦,我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位——文丐!我按他的意思掏了钱后,按捺不住好奇心上前相问:“老先生原来是干什么工作的?”他微笑回答:“这个就不要问了。” 一个谜一样的老者! 但我仍然认为,他是这西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总是在不经意间泄露内心的忧伤,由指尖到文字。总是在寒冷孤寂的夜晚整理思绪,让白天动荡不安的灵魂得以舒展成行,以凄美的姿势绽放内心挣扎的痕迹,由浅及深……
|